从这些古人饮茶的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茶史学家认为,唐代茶事最有影响的事件有三样:

一是陆羽著《茶经》

二是赵赞立《茶禁》,

三就是卢仝写《茶歌》

云: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卢仝这首诗一出,后人竞相引用传唱。宋梅尧臣诗云:“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苏轼有诗云:“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卢仝茶歌中的诗句,都成了吟咏茶的典故,诗人骚客嗜茶擅烹,每每要与卢仝作对比。所以也无怪历代画家们,多喜欢以卢仝及其《茶歌》为题。

古代茶画不胜枚举,其形式与内容颇为丰富,傍几株松,一块石,流泉涓涓,望茶烟初起,也有闲云野鹤古刹,幽谷调琴烹茶,或是一间淡淡茅舍,几缕幽幽书香,山中松花簇簇,泠泠泉边煮茶。

中国古人以各种形式留下了许多关于煮茶、点茶、斗茶、泡茶、品茶的图画,这些图片资料是了解中国饮茶的演变史的重要资料。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 唐 代 】

唐代之前:生羹煮饮要想喝茶,先把茶饼烤红、捣碎,然后放入葱、姜、桔皮等调料,盛于瓷器中,煮成粥状饮用,茶粥喝了能解酒提神。

唐代陆羽提倡的煮茶法。饮用时,将“饼团茶”在火上烤透,把烤酥的茶饼碾成粉末,在先烧一用筛子筛成细末,然后放入开水中煮。煮水,水初沸时放盐调成咸味;当水二沸时,要舀出一瓢盐开水备用,这时用竹夹在锅的中心做环形搅拌,使锅中的水形成旋涡,然后将茶末从中心投入;稍后,锅内“势若奔腾,溅沫”称为三沸;最后将刚才舀出的盐水冲入锅中,一锅鲜美的茶汤就煮好了;舀入茶碗,趁热连汤带茶粉渣一道喝下去,谓之“吃荼”这是茶从食用发展而来所遗留的痕迹。但不能多喝,防止“茶醉”(故卢仝说:“七碗吃不得也”)。

1、史上第一幅茶画——《萧翼赚兰亭图》 唐·阎立本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萧翼赚兰亭图》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现存最早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据说唐太宗非常钟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却一直没能得到《兰亭序》。于是御史萧翼便奉唐太宗之命,巧取辩才和尚手中的《兰亭序》真迹。

图中三个主要人物中,两个为佛门中人,一似为客人,好像刚刚坐定,寒暄既毕,正待茶饮。

烹茶之人物小于其他三人,但神态极妙。老者手持火箸,边欲挑火,边仰面注视宾主;少者俯身执茶碗,正欲上炉,炉火正红,茶香正浓。人物表情生动,造形写实,画家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当日的紧张情势,描写得丝丝入扣。在该画的左下角,绘有一幅很小的煮茶场景,正是这一场景真实再现了唐代人喝茶的样子。

这《萧翼赚兰亭图》中至少提供了两个关于唐代茶具及饮茶方式的历史信息:

唐代饮茶多为“煮茶法”,图中用“茶铫”煮茶,持竹夹击拂茶汤再分盛在茶碗里。另外,炉边竹几上置有碾轮,也证明了在煮茶之前的“碾茶”。

在《萧翼赚兰亭图》中出现的茶具有:风炉、茶铫、竹夹、带托盏、碾、罐。上述茶具均在《茶经》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2、唐代民间斗茶情景——《斗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阎立本:斗茶图(唐)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

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的斗茶情景。

3、唐代贵族听琴品茗——《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

周昉擅长仕女肖像,有“兼得神情”之誉,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和《调琴啜茗图》等。该画目前在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这幅画采用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贵妇品茶听琴的悠闲生活。

三位坐于庭院内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伺候下试琴、品茶、听乐。抚琴的贵族仕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红衣贵妇坐在圆凳上,注视着抚琴者,执茶碗作欲饮之态。

另一位白衣贵妇坐在椅子上,袖手侧身听琴。左侧侍女,手托茶盘;右侧侍女,捧着茶碗欲奉茶。画中曲眉丰颊、雍容华贵、浓丽多态。图中无论是啜茶还是调琴,都是自然而惬意。花名中的“啜”,更是表达出对茶细细咂摸、品味的喜爱。

4、宫廷仕女坐长案茗饮——《会茗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宫乐图(会茗图)(唐)绢本设色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安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5、《饮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饮茶图》 [唐] 周文矩 团扇绢本设色

图中画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从盘中拿茶具。右边一贵夕3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画风承唐代周吩,典雅浓丽。旧题南唐周文矩画,然而观其时代气息,应为宋人所作。

【 五 代 】

6、《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代表了五代两宋时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最高水准,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画中第一部分"听乐",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画中几案上放着许多果品、糕点,几案左面放着两个套在碗中的执壶,壶旁放着一个瓷碗和一个倒扣在瓷碟上的瓷盏,还有一个单放着带托的瓷盏。

国际农业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指出,画面中出现的茶具,"过去考古学界一向将其划入酒器一类,现在根据许多辽、金墓葬出土的一些点茶壁画观察,这些器具在当时都被用来点茶。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饮茶环境是十分重视的,既要讲究优雅清幽,又要有些欢快的气氛。

7、文人相会饮茶——《文会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丘文博 《文会图》(五代)绢本设色

丘文播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人,画家,主要作品有《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海岳画史》、《清河书画舫》。

此幅茶画画面上有树石胜境,环境幽雅,榻上有文玩奇珍。有四学士坐榻上,有谈者、书者、操琴者,恣态各异,神态生动。周围侍者五人,有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抱物的。描绘了当时文人相会,以饮茶、喝酒、拂琴、书画为乐,抒发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悠闲情趣,显现了文人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艺术特色。

【 宋 代 】

宋代简化为:“点茶”。即用开水冲泡茶粉,饮用,用汤瓶有柄有流,将碾碎茶粉放入茶碗,先冲少量开水调匀,谓之“击沸”,再冲至满,饮用。宋代饮茶不加香料和调味品,欣赏茶叶本身的“真汤灵味”(宋徽宗)。宋代风行“斗茶”活动,评比品质,风行数百年,后来深入到评选茶树优良品种。宋代兴起“斗茶盏”,窑变而成色状如兔毫、如油滴,传往日本成为“天目茶盏”作宝物收藏。

8、贵族官宦的讲究品茶——《撵茶图》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明大开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均以饮茶为时尚。“撵茶图”意为“围绕茶事内容而作的图”,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茶风”,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画中左前方一仆役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磨茶。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旁边的黑色方桌上陈列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白色茶盏、红色盏托、茶匙、茶筅等,一仆役正伫立桌边,右手提汤瓶,左手执茶盏,欲待点茶。他左手桌旁有一风炉,上面正在煮水,右手旁边是贮水瓮,上覆荷叶。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 《撵茶图》局部 [宋] 刘松年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书写,一士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士人坐在案旁,双手展卷,而眼神却在欣赏僧人作书。画面充分展示了文人雅集品茶、赏画的生动场面,再现了两宋流行的点茶技艺。

读此图,不能忽略的便是点茶程序及用具。一场茶事下来,炙茶(用炭火烘焙茶饼)、碾茶(将茶饼碾碎成粉末)、罗茶(用绢罗筛茶)、候汤(选水与烧水)、熁盏(温热茶盏)、调膏(使用少量水拌和茶末)、击拂(调匀、添注茶汤)等无一不能懈怠。茶器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轮番登场,极尽考究之能事。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由于宋代的点茶涉及到磨茶等复杂工艺,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对1000年后的今天显得更为精致和复杂,南宋人董真卿就曾经将当时的茶具用品绘制成《茶具图赞》一书,从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在《茶具图赞》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称“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中,专门用来储存茶饼的焙笼称为“韦鸿胪”,用于捣茶的茶臼称为“木待制”,碾茶的茶碾称为“金法曹”,磨茶用的茶磨称为“石转运”,用来入茶的是“胡员外”,筛茶用的茶罗称为“罗枢密”,清茶用的茶帚称为“宗从事,盛茶用的盏托称为“漆雕密阁”,茶盏称为“陶宝文”,注汤用的汤瓶叫做“汤提点”,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帅”,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职方”。宋人的茶艺生活,精致如是。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的“十二先生”

宋代审安老人所作《茶具十二先生图》,将十二茶器拟作“十二先生”,赐各物以姓名、字号,冠以官名,并批注“赞”誉,正是恰如其分地将宋代茶具的作用与礼仪规制联系到了一起,使茶成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象征符号,宋人对器物的格物致知精神亦从中尽现。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在宋人看来,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作为茶艺高度体现的“分茶”更具难度,可用汤花幻化成禽兽、鱼虫、花鸟等图形,其精妙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此类点茶标准的确定,推动了宋代茶叶生产和烹沏技艺的精益求精,继而催生了斗茶这一博弈游戏的盛行。顾名思义,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称斗茗、茗战。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以点茶方法进行评茶及比试茶艺高下。同样出自刘松年笔下的《茗园赌市图》和《斗茶图》便是坊间斗茶最真实的写照。

9、宋代街头茶市——《茗园赌市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茗园赌市图》

刘松年存世茶画还有《茗园赌市图》,该画是“斗茶图”的姐妹篇。图中茶贩斗茶,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刘松年 《茗园赌市图》(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茗园赌市图》描绘了市集上茶人相聚斗茶的场面。此处茗园是指饮茶的茶肆,而赌市意指卖茶者斗茶之地,“赌”这一行为变成了品赏与推销自家茶产品的“营销”手段。细观此图,画左五人均身携茶具,他们一人品茶,一人点茶,一人评茶,一人似输掉了比赛先行一步,还有一人刚喝完茶,正用袖子擦拭嘴角;画中卖茶的小摊上,一个售卖“上等江茶”的茶贩正翘首望着斗茶人群,急切地等待评判结果。画右一对妇幼正回望身后斗茶的竞技者,看样子,像是为其中某君添置茶具而来。

10、烹茶煮水,品茶论道——《斗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刘松年 《斗茶图》

《斗茶图》与《茗园赌市图》所描绘的情境相仿。画面中,四位茶人聚于古树山石旁。他们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论道。细看其神情,各个淡泊宁静,似是因茶香邂逅于此,无所谓斗茶结果,意全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些茶画体现的,正是宋代从市井民间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中盛行的饮茶时风。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斗茶图》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这些茶画体现的,正是宋代从市井民间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中盛行的饮茶时风。《茶录》有载,赵佶以帝王之尊亲自烹茗、点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诗词流传后世;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宋·刘松年 | 《文会图》

这些早已化为尘土的古人,将杯中那或浓或淡的一叶之水升格为与着棋、写字、弹琴、咏诗、赏画、博古为一律的雅玩。如此,茶入诗、入画,入皇宫庙堂、入寻常百姓家,终于开枝散叶,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市井风俗与贤仕文化,并主导了中国茶文化四百余年。

11、《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称为北宋时期的纪录片,名气自是不必多说。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

仔细观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令往来游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诚如元代郯韶题宋《东京茶会图》中诗言:二月东都花正开,千门春色照楼台。游人胜赏不归去,齐候分茶担子来。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仔细观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令往来游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茶肆已然出现了如今“茶吧”的功能雏形。除了经营茶饮,还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随机贩售些“文创商品”。

如:《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叶梦得《石林记》言:“余绍圣间春官下第,归道录壁县,世以为出奇石。余时正病中,闻茶肆多有求售。”南宋杭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这种主副业兼营的生产方式让茶终究降落至民间,回归了贩夫走卒的日常,更是赋予了茶坊一层浓墨重彩的人间烟火气。

12、皇帝以茶宴请群臣——《文会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赵佶:文会图(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宋·宋徽宗 | 《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林山木下,一隅山石虚实相映,一方置满菜肴、果品、酒樽、茶盏的茶案边围坐九位朝堂文官,另有高士散立于茂林修竹之中。他们或端坐,或交谈,或持盏,或私语,其轩然得时、高逸闲适的神情姿态,似是不问朝野兴废、不染尘嚣俗世,一心只为一盏香茗而来。他们在鸟语花香的草木间与友人品茗轻谈,不远处还有煮器烹茶的仆从服侍前后。主宾潇洒飘逸,仆从不怠其繁,一派灵动轻盈的茶会景象赫然眼前。

赵佶认为茶是灵秀之物,饮茶除了可以品其芬芳,还能体悟大道、涵养性情、调和五行,使人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身心归于清和宁静。他在此图右侧挥毫题诗:

儒林华国古今同,

吟咏飞毫醒醉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

画图犹喜见文雄

画面左中还有赵佶“天下一人”的签押。另有大臣蔡京题诗言:

臣京谨依韵和进:

明时不与有唐同,

八表人归大道中。

可笑当年十八士,

经纶谁是出群雄。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这实属一幅不可多得的茶事佳作,亦是一场难能可贵的宫廷雅集。画面所写的中国传统文人趣味与茶道精神,流传至今虽物人皆非,但那温热的茶汤、精致的茶具与清幽的品茗空间,及至那颗见素抱朴的爱茶之心,却永恒不灭。

13、《五百罗汉图·吃茶》体现南宋代饮茶习俗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五百罗汉图·吃茶》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梵文Arhat的音译。

五百罗汉是从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发展壮大演变而来,逐渐形成汉传佛教的信仰传统。在宋代亦传播到日本。罗汉画是中国古代画史上的重要种类,属于道释人物画中佛教画。约起始于六朝时期戴逵和印度僧人跋摩,从唐代起到宋代,张玄、周季常、李公麟、刘松年、吴彬等都有存世著作。

尤其是宋代画师,一改唐宋前印度、高加索人种之相貌、服饰,让世态像的罗汉画发展到了巅峰,其形象和现实高僧结合,更有宋朝风俗习惯。

《五百罗汉图》是由南宋佛像画师周季常、林庭珪于花费10年左右时间绘制的,是目前已发现的现存数量、阵容最大且制作最精美的宋代浙江明州地区(今宁波)佛教题材作品。据记载始收于镰仓寿福寺,相继为北条氏、丰臣秀吉所得,最后入大德寺,辗转流传已近800余年。共计100幅,每幅五位罗汉。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南宋末年,专门介绍茶具的《茶具图赞》一书就曾清楚陈列点茶所需茶具,并按步骤来排列顺序,每个茶具都有其姓名字号官职,并附描图与赞语。其中“金法曹”就是茶碾,“陶宝文”的配图则是兔毫盏。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如图所示,众位僧人手持盏托,盏托上置一黑釉瓷碗,有观点认为代表的就是宋代点、试茶家首选的建窑黑釉盏。图中不易直接定窑口,但至少用的是黑釉盏足够明确。

14、得好友新茶当即烹尝——《卢仝烹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南宋)绢本着色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15、不管朝事,只管喝茶——《卢仝烹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钱选:卢仝烹茶图(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曾有诗云:“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

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这幅卢仝烹茶图,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似送新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宋·钱选 | 《卢仝烹茶图》

与“茶圣”陆羽齐名,被誉为“茶仙”的卢仝一生好茶成癖,贫困潦倒终不仕,一心只系茶与诗。他不仅有《茶谱》问存于世,一首《七碗茶歌》至今脍炙人口,尤被日本茶界广为传颂,演变为他国茶道不二之方法论: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作为宋代遗民的钱选,入元后愤然不谋仕进,终日放游隐逸于山水间,以弹琴品茗、吟诗作画充实时日。其做《卢仝烹茶图》,亦是以茶自况、借茶喻人,仿佛自己可以隔着一张宣纸与卢仝遥遥对饮畅叙,既宣泄了一份英雄相惜的致敬之情,也是安神于书牍画案之中、拥有林泉之心的迁想妙得。

【 元 代 】

16、【四茶贩树荫下斗茶《斗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赵孟頫《斗茶图》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

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17、【“茶圣”呼童汲水煮新茶《陆羽烹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赵原《陆羽烹茶图》

该画以茶圣——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 明 代 】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所以(于1391年)下诏罢制龙团,改贡散茶由于散茶的推广,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不再碾末,为现今泡茶的开端。

茶汤与茶渣分离开来,饮茶留渣,不再强制喝茶同时吃茶粉渣,喝完了续水,谓之一开二开三开,先浓后淡,喝茶一般不讲碗数,而讲开头。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有两类:“碗泡口饮”,即盖碗;“壶泡杯饮”,即茶壶茶杯的兴起,瓷茶壶、茶杯兴起,宜兴紫砂壶时兴起来,造型多变化,并可画可雕,品茶玩壶派生出来。“明炮”、“粉改叶”、“饮茶留渣”,在饮茶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品质因素区别增多,可观可赏,明清时在绿茶的基础上相继发明了白茶、乌龙、红茶、黑茶、花茶等多种茶类出现。

18、【士人赏梅抚琴品茗《梅下横琴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杜堇《梅下横琴图》

此图写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表达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山峦树石的画法接近马夏一派,而笔调较为柔和精巧;人物刻画精细,面部略敷铅粉,衣褶劲利流畅,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张渥的线描技巧。在南宋院画的基础上,又趋向清新秀逸, 自成一格。

19、【品评茶叶、追和茶诗《茶具十咏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文征明《茶具十咏图》

这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面上空山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

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局部

从款署中得知,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作者因病未能参加,其好友送来几种好茶,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自得其乐。不禁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于是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诗兴所至,亦追和了十首,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局部

20、【汲泉烹煮、品茶叙谈《品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文征明《品茶图》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

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该画作于嘉靖年年(1531年),屋中品茶叙谈者正是文征明、陆子傅二人。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局部

21、【游览惠山、饮茶赋诗《惠山茶会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

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局部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22、【文人夏日相邀品茶《事茗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唐寅《事茗图》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局部

23、【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停琴品茗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局部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加之雅气十足的珊瑚石、莲花、炉火等,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习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陈洪绶《烹茶图》 扇面

此幅图中画三角形亭,亭中有二高士对坐,右边着红衣者以扇煽炉,左边高士身后立有书童,二人正煮茶论道,小亭依山傍水,后有密林。此图为工笔重彩,浅绛与青绿并用,折笔勾石,颇似陆治。

24、陈洪绶《闲话宫事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陈洪绶《闲话宫事图》

陈洪绶尚有《闲话宫事图》,画中仕女把卷,男子操琴。中间为一巨型长条石桌,上置茶壶、茶杯、贮水瓮、茶盒、瓶花。

25、【聚精会神、煮泉品茗《煮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丁云鹏《玉川煮茶图》

图中描绘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 清 代 】

明清之际,福建、广东两省的红茶、乌龙茶制作工艺逐渐走向成熟,与之相关,东南一带的饮茶风尚发展成与乌龙茶香高、醇厚、耐冲泡等特征相适应的传统工夫茶法。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在清末民初徐珂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著作《清稗类钞》中,记载了大量的清代茶事有关的活动,比如“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杨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等等,不下数十种。这本书生动展现了清代人饮茶文化的盛行和各种茶道茶艺的方式。清人饮茶,几与现代人雷同相似。其中,六安茶、龙井茶都是伸手国民喜爱的经典名茶。当时的贡茶六安瓜片,即使是贵为皇后的慈禧,每月也只能按宫规得到14两配给。

26、 【四季豪门享乐生活《豪家佚乐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杨晋《豪家佚乐图》部分

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长1之米多。此幅为长卷中一段。树下,两个发髻高挽、雍容华贵的妇人正闲散地坐在桌前,她们像是在望着前面那个举扇扑蝶的儿童,

又像是正听着照看小孩儿的仆人上前禀告什么;旁边站立的女子,也像在对手持凉扇的仆人吩咐着。在玩耍的儿童旁边,一个仆人正在挥扇煮茶。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局部

27、【奉乾隆之命,复绘煮茶图《复竹炉煮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董诰《复竹炉煮茶图》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茂林修篁,茅屋数间,屋前茶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是清丽的山水,景色优美,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28、【斗茶会上的热闹场景《群仙集祝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汪承霈《群仙集祝图》

此图以工笔设色描绘了斗茶会上的仆人形象,他们或在准备茶碗,或自己先饮为快,

情态不一,造型写实极富生活气息。线描精细,以铁线描为主,设色沉稳而富有变化,晕染有致。图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细加刻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水平。

29、【茶香梅馨、跃然纸上《品茗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吴昌硕《品茗图》

《品茗图》是清朝画家吴昌硕的作品。此画纵42厘米,横44厘米。画右部似乎随意点染,淡墨轻扫,画出一把泥壶,壶形古雅朴拙。泥壶旁勾勒出茶杯一只,笔触淡如轻烟。画上部有几枝梅花,自右上一直向左下斜出,俯仰、正侧、向背、交叠的梅枝与花萼,姿态生动有致。以浓笔劲写折枝梅花,寥寥数笔,顿有茶香梅馨跃然纸上。茶的清淡、梅的雅致,暗喻了文人高洁与淡泊之性情。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近 代】

清代的宫廷中,则惯于以盖碗为饮茶之器。盖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饮,故此种方法从宫廷延伸至民间上层社会,一直延续至民国。从鲁迅、周作人、张爱玲等民国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写盖碗饮茶的段落。

民国之后,社会变迁,沧海桑田,旧时的种种饮茶习惯、范式一度式微、断绝。时光流转,水去云回。今天,饮茶的风尚再度兴起,除了我们常见的壶泡法、杯泡法,以传统工夫茶法为基础,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功夫茶法,如用盖碗代壶作为瀹器、略去传统的闻香杯而添加用来均匀茶汤的茶海(公道杯)以及舍弃茶盘,添设席布的干泡法等。

30、丰子恺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如此雅趣,必是兴趣相投的好友,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小灶灯前自煮茶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春风来似未曾来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好鸟枝头亦朋友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31、齐白石《煮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古有禅宗公案“吃茶去”,道破了“禅茶一味”的玄妙境韵。茶的质地性淡味醇,禅的意味隽永绵长。经由沧海桑田的过滤,更是在这些历久弥新的茶事里显现无余。

32、程十发《饮茶图》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看中国人饮茶的演变史

泽青茶道文化传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致力于茶文化推广、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道文化、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艺、中外名酒、世界咖啡文化、艺术品鉴赏、养生膳食、茶空间的一个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

专注于茶垂直领域,茶原产地保护,坚持深入核心产区,关注茶界生态。将专业级茶学知识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从一盏茶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6537.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