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帝国这书好吗?《高盛帝国》解读

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埃利斯,可以说是华尔街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出版过十余本著作,致力于让投资者了解股市的运作方式。他的另外一本经典著作《赢得输家的游戏》,被“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称为“迄今为止关于投资策略和投资管理的最佳作品”。埃利斯还被美国媒体称为“华尔街最聪明的人”,长期以来他为世界一流金融机构提供咨询和顾问服务。《高盛帝国》这本书就是建立在他为高盛提供超过30年的战略咨询服务基础之上。作为一个华尔街的局内人,埃利斯有足够的优势近距离观察高盛,揭示它巨大成就背后的秘密。

高盛帝国这书好吗?《高盛帝国》解读

下面通过三个部分,解读高盛的成功秘诀。

第一,政府关系。

高盛通过把自己的人安插到政府里担任要职,来影响财政政策规则的制定,让市场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获得了独家竞争优势。

高盛在美国历届政府里到底安插过多少人?这个数字算一算估计会让人吓一跳。看看特朗普总统的内阁成员,包括财政部一号和二号人物、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副国家安全顾问等重要岗位都是高盛人在把持。以至于大家开玩笑说“这哪是政府内阁在开会,这简直就是高盛的管理层在开会”。

这还没完,高盛还是美联储的黄埔军校,源源不断地把自己人输送到这个美国的中央银行里担任要职。当然还有美国证监会,现在的负责人也是从高盛出来的。在美国政坛的成功,也让高盛的势力渗透到了全球的政治圈。前加拿大央行行长、现任英国央行行长卡尼曾在高盛工作十多年,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也是从高盛出来的。所以才会有人总结:全球的经济走势看华盛顿,华盛顿的经济政策看华尔街,华尔街的政策建议主要是根据高盛的判断来确定。

高盛是怎么做到呢?这要从高盛的传奇 CEO 温伯格开始说起。温伯格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不过,你肯定想不到他在高盛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温伯格在高盛做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保洁员。但是温伯格天生就是一个打破游戏规则的高手,在高盛工作没多久,他想办法获得了一位公司高层的关注,这位温伯格人生中的贵人,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温伯格,支付了继续学习的费用,这样温伯格才有机会学习金融知识,然后从高盛的保洁员升级成为高盛的金融师。更没有想到的是,保洁员出身的温伯格日后会成为高盛的救世主。

上个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高盛还是华尔街上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差点就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破产,当时的 CEO 温伯格并没有轻易放弃,还是不断寻找成功的机会。终于,在1932年,温伯格把握了一次关键的机会,彻底改变了高盛的命运。这个机会就是罗斯福总统。

1932年,罗斯福竞选总统,但是他并不是热门人选,再加上罗斯福所代表的民主党是替穷人说话的,华尔街的金融大佬没有一个愿意搭理罗斯福。温伯格却不认同华尔街的主流看法,他看到了一个可以打入政府内部、接近未来总统的好机会,于是温伯格拼了命为罗斯福筹集竞选款,甚至还成了选委员会里筹款最多的人,因此也获得了罗斯福的青睐和信任。当然,罗斯福顺利当选之后,温伯格也登堂入室,担任了一系列政府要职。高盛也不再是一家末流的小公司,从这时候起,开启了横跨华尔街和华盛顿、通吃政商两界的黄金发展期。

搭上了罗斯福之后,温伯格自然成了华尔街和华盛顿竞相追捧的红人,对美国的商界和金融界施展着巨大的影响力。比如温伯格借在政府担任职务之便,拜访了美国各大公司,顺便把这些公司发展成为高盛的客户;再比如,温伯格不断向总统引荐各类人才,其中很多人后来都在政府的重要部门工作,这些人对温伯格怀揣着知遇之恩,可以想象,温伯格当年在美国就是政界和商界教父级的人物;再比如,温伯格还通过为总统撰写金融行业报告、组织行业委员会等工作,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政府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思路、政策方向。

尝到了从政的甜头之后,温伯格后来还跟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多位总统,都保持着非常不错的交情,他也因此能够长期深入到政府最高决策层,对政府内阁成员的任免、行业政策规则制定,甚至是外交领域,都可以向总统直接提建议。温伯格为高盛打下的深厚政治基础,被高盛的历任 CEO 延续下来。高盛的前主席科尔津,曾经自豪地总结高盛与政府的紧密关系,他说“从政是高盛的 DNA ”。

高盛在政坛的影响力是华尔街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比拟的。高盛人也普遍自豪地认为,自己拥有无与伦比的金融市场操作经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美国政府更好地制定金融和经济政策,但这也让政府的权力就会沦为资本寻租、甚至是制造危机的工具。美国著名的政治题材电视剧《纸牌屋》里,生动地演绎了商界大佬是如何影响白宫,为自己寻求商业利益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作者与高盛有长达30年的友谊,他对高盛和华尔街的正面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展现,但是却规避了高盛和华尔街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对于高盛在当年美国金融危机里的所作所为,几乎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即便是这样,读起来还是让人背后发凉,无法掩盖高盛的罪行:作为美国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的主承销商,高盛不仅把这种垃圾证券包装成为最优质的金融资产在市场上出售,在觉察到房地产市场违约风险越来越高的时候,他们还在忽悠客户大量买入的同时,自己却在大量抛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有人都损失惨重,而高盛不仅躲过一劫,还发了一大笔国难财的原因。众所周知,高盛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一点惩罚。原因很简单,当时美国财长保尔森就是从高盛出来的。有了保尔森这个保护伞,高盛自然是高枕无忧。

第二,操纵金融市场。

如果自己实力不济,仅仅只是依靠跟政府的裙带关系,高盛是没有办法在竞争激烈的华尔街生存下来的,更不用说成为华尔街的带头大哥。高盛屹立不倒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它积累百年的金融投资点金术。

一百四十多年前,高盛刚刚创办的时候,只是华尔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没有人脉资源、也没有资金实力,只能接手一些大金融集团瞧不上的小生意。但是高盛的创始人戈尔曼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另辟蹊径,开创了一种专门针对小公司的融资模式,也就是以公司的赢利能力,而不是以固定资产总值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标准,来为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和贷款。这个在今天司空见惯的金融模式,放在一百多年前真是非常超前,也帮助高盛在创办初期生存下来。

高盛真正展现它强大金融专业能力的,还要数1956年,高盛成功帮助福特公司上市。福特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人人都知道,它一旦上市绝对会创下当时的最大规模股票发行纪录。但是因为福特的高度私有化,它的财务状况不公开透明,而且涉及的家族继承人、原始股东等利益相关方也非常多,华尔街很多投行都知难而退。温伯格和他的高盛团队却没有放弃,呕心沥血工作了两年,前后起草了56种交易结构复杂的重组方案,才最终成功上市。福特公司上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高盛也由此名声大噪,为日后统治华尔街和金融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盛对华尔街和金融市场强大的控制力,就表现在大宗交易领域。1976年高盛受托来执行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的大宗交易。之所以需要这么多形容词,是因为这事在此之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交易的复杂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都非常大。这项交易是这样的,纽约市养老基金希望在短时间,把价值5亿美金普通股的投资组合,转化为价值5亿美金的股权投资组合,这一买一卖就是10亿美金,还得悄悄进行不能引起市场的注意。我们都知道,金融市场是公开的,一旦其他投资人知道你要卖什么、然后又要买什么,那么早就有人捷足先登打压价格或者抬高价格,这会大大增加交易的成本,还有可能导致交易失败。不论如何高盛都将承担巨大的损失。

高盛团队接到任务之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市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透彻分析,包括价格图标、近期研究报告、历年他们经手的交易等等,尤其是确认了市场上各主要机构可能会买什么股票、可能会卖什么股票,这些信息对于制定交易方案非常关键,而且不能有误差。摸清市场和对手之后,高盛的大宗交易团队开始悄无声息地执行这项,被称为“老鹰行动”的超大型交易。五周的时间里,高盛分52次卖出、分231次买入,完成最后一笔交易的时候,当时高盛的合伙人慕钦拿起电话宣布:“老鹰降落了”!在这场复杂的大宗交易里,高盛超强的市场操作能力和金融专业能力展现无疑。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高盛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对高科技的大手笔投入,也是高盛能够在数字时代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比如高盛就是华尔街里最早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来进行金融业务交易的公司。2017年初,美国媒体曝出高盛用200台计算机替代了600位交易员进行市场交易。按照每个交易员50万美元起的年薪计算,这一下就替高盛每年节约了3亿美金的支出。当然,这只是高盛热情拥抱高科技的冰山一角,要知道,高盛作为全球第一大投资银行,它的三分之一员工竟然都是计算机工程师。

第三,合伙人制度。

合伙人制度,顾名思义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合伙人共同拥有公司、共享公司利润的制度。高盛最开始的两个合伙人就是亲家,这点我们都非常容易理解,做生意最开始都是夫妻店或者是亲戚朋友搭帮一块。高盛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创办50年之后,公司的合伙人清一色都还是这两大家族自己的人,所有的业务都是在取得合伙人一致同意之后才开展的。可能你会觉得奇怪,企业管理学不是都说了,裙带关系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大忌吗?在解释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点:高盛所在的行业非常特殊,既不是生产制造行业、也不是生活消费类行业,而是高度依托“关系”而衍生的金融服务类行业,它没有工厂、没有产品,提供的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这就必须以亲情为纽带,建立在高度熟人化的关系网络中。高盛最开始的几十年,所承接的业务几乎都是合伙人自己带来的关系。

真正让高盛的裙带关系转变为合伙人制度的是温伯格。温伯格是第二位来自高盛创始家族之外的合伙人,他对合伙人制度进行了两项关键的改革:第一是让更多创始家族之外的精英人才成为合伙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优质的人才。第二是实行奖金留存制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温伯格之前,高盛每年年底都会根据当年的收入对合伙人进行分红,这是华尔街的惯例,每家金融机构都是这么做的。但这样做的问题就是,合伙人们收入增加了,但是公司却没有办法积累资本,资金不雄厚就没办法开展更大的业务、赚更多的钱。看到了这个弊端之后,温伯格就实行了改革,把每年领奖金,变成了退休或者离开的时候,一次性拿走一大笔丰厚的奖金。虽然每年可用的钱少了,但是把大家的钱聚在一起可以赚更多的钱,在高盛工作的都是聪明人,哪个方法收益更大他们一看就清楚。

当然,温伯格这么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大家以公司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减少不同部门之间的内耗。不论是哪个部门赚到的钱,都会汇总到公司的资金池,最后是站在公司层面按功行赏,部门之间的内耗自然会少很多。

温伯格并没有对高盛家族式的合伙人制度进行全盘改革,其中好的一面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尤其家族观念是高盛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高盛,合伙人要尽可能参与到员工的生活大事中,比如出席婚礼庆典等,而且还得早早到场,这样才能确保融入到下属的生活里,并且要展现自己的社交能力,能跟员工的亲戚朋友们打成一片才行。所以高盛合伙人出席员工家庭活动的次数比其他公司多得多,融洽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团队的合作。

这种合伙人制度在高盛还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双巨头。在高盛,并不崇尚明星银行家,更多是鼓励团队协作、共同应对压力。因此在高盛的很多部门都是两位最高领导者,所以上世纪50年代高盛出现了共同执掌公司、享有相同股票份额和话语权的两位最高领导人。这两位老板共同执掌高盛35年,见证了高盛从美国投行成长为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他们甚至还选择了另外一对搭档来接班,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的美国财长鲁宾。

不过合伙人制度也不是万能的。时代在变化,金融市场也在发生巨变,高盛的竞争对手们纷纷改制上市,高盛成了华尔街最后一个坚持不上市的公司。看到竞争对手们通过在资本市场获得大量资金,进行全球扩张、激进地拓展新业务,高盛的合伙人们感到了危机,最终在在1999年将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合伙人制改为上市必需的股份制公司。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盛合伙人制度的终结。高盛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传统的合伙人制度和现代上市公司管理制度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比如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问责制度、无所不在的家族文化体系,这些都被很好地延续下来,避免了上市之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等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对于高盛的员工来说,成为合伙人依然是极具诱惑、而且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在高盛,每两年一次的合伙人选举比总统大选都要隆重。合理的晋级规则、充分的上升空间,都是高盛引入股份制之后没有造成精英流失的重要原因。

说到这里总结一下,高盛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三个秘诀,也是最容易被今天的企业管理层和公司人借鉴学习的一点:让员工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成为公司的主人,他们能够分享公司成长壮大的收益,自然愿意承担公司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与公司共进退。而今天很多的企业领导者都存在一个困惑:为什么我待员工不薄,关键时刻他们没有一个能替我抗事。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你可能给了员工高于市场价格的薪水,但是他却依然不是公司的主人,凭什么能要求他像要求你一样为公司牺牲和付出。没有人会像爱护自己的车一样爱护一辆租来的车,就算是辆玛莎拉蒂也不例外,所以也没有员工会像老板一样为公司殚精竭虑,除非这个公司他也有一份。

这一点说得容易,做到很难。高盛之所以能够贯彻到位,除了因为百年的积淀, DNA 里都是合伙人制度的烙印之外,高盛的老板们早就计算过了,他们的业务额都是以10亿美元为单位,而公司员工却是以个体为单位,一个员工的好坏就可能影响至少10亿美元的生意。所以他们不仅要费尽心思挖到行业顶级的精英人才,也要想尽办法让他们留下来为公司所用,合伙人的那点权利和奖金,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相比,简直就是不值一提。任何公司,说到底最值钱的都是人。想通这一点,就能够理解合伙人制度为何能够使高盛基业长青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7009.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下午2:30
下一篇 2022年7月23日 上午9: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