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瑞鹤图》赏析分析300字(中国名画瑞鹤图书法欣赏)

赵佶《瑞鹤图》赏析分析300字(中国名画瑞鹤图书法欣赏)

赵佶《瑞鹤图》

设色绢本册页

51cm×138cm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宋徽宗赵佶画过的题材虽然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但他最擅长的是花鸟画。画史上记载,赵佶承位时,总有各地上报哪天哪里又出现什么福兽,哪里又有百亘不遇的瑞兆呈现,都是些粉饰太平的举动,赵佶便将其中15种祥瑞的动、植物画成册,命名为《宣和睿览册》。后来,又画了天竺、茉莉等等从国外引进的植物,“究其方域,穷其性类,赋之于咏歌,载之于图绘”,编为第二册,这样一册册累加不已,即使“至累千册,各命辅臣题跋其后,实亦冠绝古今之美”有些夸张,但其规模也一定令人咋舌。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的一天,宋徽宗叫了三公、宰执、亲王等等大臣和他一起来欣赏御府图画,欣赏完了,还每个人送书画两轴,“各得御画兼行书草书一纸”,如此送法,这位皇帝即便是百事不闻,也画不过来,所以落在他名下的画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优秀的宫廷画师之手,赵佶不过题名署款,画个花押而已,这种情况称为“代笔”,不独皇帝如此,中国如此,古今中外很多有名的画家或者宫廷中人物应付不来太多的应酬或者工作时,总会让徒弟之类的人物代笔,像清代“四王”的王原祁让学生王昱为他代笔。外国如意大利的波提切利等大师有时只画人物的头部,其余都交给工作室的学徒,不过后者是画家与买家双方都心知肚明,而在中国,“代笔”往往只有师徒双方知晓,所以也被算作一种作伪的方式。艺术史家们曾经对赵佶的代笔与真正的个人风格做过研究,赵佶传世的花鸟画以画作风格分可粗分为两种:一种敷色浓丽的工笔之作,另一种是较为清淡的水墨画法,一些艺术史家认为其中水墨简拙的一种是赵佶亲笔画的风格面貌,如《柳鸦图》等画作,而像这幅《瑞鹤图》以及其他的《祥龙石图》则是画院中人代笔。

赵佶《瑞鹤图》赏析分析300字(中国名画瑞鹤图书法欣赏)

《瑞鹤图》的画家没有取鹤闲散于庭院之景,而是只取屋顶,将画面更多的空间留给了作为主体的20只丹顶鹤,确有种“诸福之物,可致之祥”的感觉。这幅画和《祥龙石图》,以及现存的另一幅《杏花鹦鹉图》在当时便被装裱在《宣和睿览册》之中。赵佶给《瑞鹤图》写的题跋将作此图的前因后果讲得很清楚,说事情发生在1112年元宵第二天的黄昏,这时开封城里应该是热闹非凡地办着灯展,上元灯展在北宋是官民同庆的一大盛事,王安石便有诗描绘:“正月端门夜,金舆缥缈中。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黄昏将至,人们准备观灯了,端门被低低的祥云笼罩,引得人们都抬头观望,接着有群鹤飞鸣着到端门上空,还有两只停立在屋顶的鸱尾上,样子十分闲适,其余的丹顶鹤盘桓于端门之上,飞来往去,就像应着某种节奏,经久不散,许久之后才往西北飞走。群飞而至的丹顶鹤自然是种祥瑞之兆,赵佶便产生作此画的想法。

虽然《瑞鹤图》已经被专家们认定并非赵佶亲笔,但却是非常典型宋徽宗时期宣和画院的花鸟画风貌:构思奇巧、纤巧工致、典雅绮丽。纤巧工致、典雅绮丽,指的作画对对象描绘讲究法度,而整个画面的氛围则以典雅为基调。画史里还流传着赵佶另一个故事,说他召众画家画荔枝树下的孔雀,画家们都把孔雀迈腿走上藤墩的细节画成先举右脚,而赵佶便十分正经地指出他们都画错了,并让他们再好好观察,孔雀要走上去,迈的肯定先是左脚,如此一来,大家对赵佶观察的细致入微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样一种对法度的讲究,并不只有赵佶一人提倡,而是整个宋代绘画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同一本书上还记载当时画院的一幅画作画的是一个宫女从宫门中探出半个身子倒垃圾,画面细到连倒的垃圾中有鸭脚、荔枝、胡桃、榛子等等都可以一一分辨。

可还是一句话,画画得再好,因为皇帝当得不好,也多少连累了他笔下的鹤,后人在诗文中评论赵佶的鹤时,总会用到《左传》中卫懿公的典故,像元代蒲道源所说的“冠衣丹素俨成行,犹带宣和御墨香。谩使乘轩并入画,翛然不管世兴亡”。卫懿公与鹤的典故说的是卫懿公十分好鹤,喜欢到让他的鹤乘坐轩车的程度,到狄人攻卫时,国人们都说:“让他叫鹤去打仗啊!鹤都能乘轩,一定是有禄位在身的,我们能打什么仗呢?”昏在君王,鹤岂有罪?同样的话,也可以用在这位爱画胜江山的宋徽宗赵佶与他的瑞鹤身上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9519.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endoendo
上一篇 2022年8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