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推荐的10本经典书,你读过几本?

精选书单

《三体》—— 刘慈欣

《月亮与六便士》——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

《尘埃落定》—— 阿来

《无人生还》—— 阿加莎.克里斯蒂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骆驼祥子》—— 老舍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悲惨世界》—— 雨果

《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德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鲁迅杂文集》—— 鲁迅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经典,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

《一本好书》节目被称之为“阅读试衣间”,而本书通过仔细斟酌选出的十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书,包括了文学类,科教类,历史类……这本好书汲取了节目中的有趣素材,关正文把它叫做攀爬经典书山的登山杖。

想来,自从懂得读书之后,才真正的知道什么是书海浩瀚,也能分得清什么是经典之作了,虽然“经典”的特点,每个人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但重点是,我们要试着去读,才知道什么为“经典”。无论什么类型,我觉得主题、思想深度都是有自己特色的。

其中有我读过的书,也有我没有读过的。但无论有无读过的,不管怎样,好书值得,其他读者的讨论(或安利),更让我加深了对某本书的喜爱之情

。例如,对于读过的书,可以试着从其他的角度去理解它,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看过并印象深刻的书。“向现实妥协”还是“坚持心中自我”,人生一直充满了这样的选择,我以为是这样的深刻。而当我看到看到关正文先生的解读:“顾城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你说葛朗台爱钱,真的是贪婪吗?”头脑猛然出现不一样的想法,月亮不是现实之外的东西,月亮是你心中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你认为值不值得的东西。

为世俗不理解的“理想”也好,爱钱爱到痴迷的大俗人也好,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由自己决定。

图片

《人类简史》剧照而对于未读却大名赫赫的书,了解它的梗概和主题思想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去确定自己到底要不要读这本书,信息化的时代,书越来越多,你的书单里应该留下的是真正的值得认真去看的书。书里的,正好有几本书在我的备读书单里,看完更加想读一读。

颠覆想象的《人类简史》也许并没有那么的枯燥,看试读的时候就觉得原来好的翻译都很随和读得下去,好像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很轻松就把历史和历史里的逻辑表达出来,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推翻我们原来的常识,以便新的理解……

我相信阅读这本书,对于历史,会有全新的看待;还有《万历十五年》,我曾以为这本是历史课堂,当我看过书里的节选之后,更加偏向这是人文类历史记录。而且通俗易看好懂,通过万历皇帝和五位名臣的故事,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朝堂波澜以及16世纪的社会面貌。说到历史,我们更多是在看大的发展,而这本书从万历朝,看似从平淡无奇的一年展开,这个角度就很新颖,另辟蹊径,从小的侧面去着重……

通过解读,感觉这本书里的“张居正”和“万历”不再是名词(历史人物),而是动词(历史中的人),真正的做到了可以“跟随历史人物的命运经历选择去感受历史。”那些细碎的事件,藏在历史中的无奈与失败,这些都是真实。“有人说这是一部心态史,或者说是一段历史枷锁中的群像。在一定意义上他们都失败过,也都和命运抗争过。这场游戏没有赢家。”喜欢解读中的这句话。最感兴趣的一本“关于书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

我对这类型的书是没有抵抗力的,前几天也读完了《书店的灯光》,以长篇散文的形式记录着“图书发展史”,还有这本《一本好书》。

图片

《查令十字街84号》剧照久闻大名的《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纪实小说,书信集。因为书,两个主人公之间有了联系,并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通信,说的是书,读书感悟,也慢慢的融入到对方的生活。有人说,喜欢读书的人,都会他们之间因书而解下的深厚感情而动容。

可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很少去完整的阅读一本书,即便心里是念着读书的,但终究是找到各种理由去不读。关于阅读,读书人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看过《查令十字街84号》之后,止庵说:“不要把读书当做是苦差事”;蒋方舟说:“阅读是求同的过程”;提到加缪说:“重要的不是读一本书,而是重读一本书”,毕竟,“只有当作者和读者处于大致相当的状态下,才能产生共鸣。”好比我,以前一直认为读书是在寻找共鸣,现在仍然有这么想,却又发现这个寻找共鸣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重读的过程。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他,关于读书的意义,可以在《查令十字街84号》里找一找。

自诩喜欢书或读书的人很多,但像海莲一样真正的爱书的人有几个呢?这本书大概能让人更加想思考“读书”这件事吧。回忆起青春的赫赫有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前段才读还没读完。一个叛逆的少年试图和自己和解的故事,想要保持自我,又与世界格格不入,他不想当小孩,更不想成为大人。但“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翻到一些文字时,总想起那些不爱学习执意走向社会却屡屡失败的人,他们的心情是不是和书中的霍尔顿一样,想起那个和“世界”对抗坚持自我想法的小孩子,有蛮多感同身受的心酸。总是要成长之后,我们才能成熟的判断之前那些岁月,面对过往时,是得是失,如何感想,如何和解,这毕竟是回忆状态时的事情了。霍尔顿之后的故事和想法没有人知道,他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只是,青春时候的霍尔顿是叛逆的,也是迷惘的……我有点遗憾,没有早点去读这个故事,又很庆幸在与自我和解之后读到了这个故事。在这本书的解读里,我很喜欢梁文道先生的那个点:和世界和解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他还提到,很多人都在试着续写这本书……图片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欢迎,大概是因为,所有人的青春似乎都或多或少思考过“不想长大”“什么是青春”之类的问题,霍尔顿是敢于和世界虚伪正面刚的人,不被学校接纳,又不被社会接纳,苦闷,愤怒,不知所措,又不愿妥协,而更多的人面对人生的迷惘又是怎样的选择呢?

经历风雨,不晓得人生,我喜欢关正文的最后一句话:“霍尔顿的反叛,不过是敏感书生的自嗨。面对真实世界,他不过是一只菜鸟。”自嗨一下又有什么不好?但要怎么选择并走好之后的路,才是我们读完之后要思考的问题。

好书,需要重读才有意义

从《一本好书》的各种解读中,我感受到关正文等读书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对于读书或怎样多元化的去看待一本书,我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读经典类作品。

关于读经典作品的阅读,《一本好书》传达最多的是“好书,需要重读才有意义。

”它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给予人物质回报,更多精神方面的,有人会说精神方面也没感觉到什么,但不出意外的,后来才明白:常读常新,有些经典是很多年之后才能读懂的。书里梁文道就提到第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很不喜欢这本书,觉得很不屑,等到成年之后再读,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很多人都说经典作品是公认的名著或高分好书,现在我才知道,被你读懂读透的经典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经典。

-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9983.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2)
上一篇 2022年8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