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琦和项飙的对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一本很特别的学者访谈录

一本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本书为项飙和吴琦的三次谈话内容集结而成。

项飙是人类学的博士,在牛津大学长期做研究,而吴琦是一位很有悟性和灵性的记者,由吴琦采访记录,但是吴琦的很多问题和讨论也构成了书的内容一部分,是他们的共同著作。他们的对话一开始是漫谈,他们想改变那种一次性的短期的访谈,不能把问题谈深谈透的状况,所以把漫长的在三个地方的谈话编成了一本书。

他们通过对话的方式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传递出很多思想的火花,读者也享受到了一场智慧的盛宴。

第一次谈话为2018年3月份在北京的对话,此次对话主要依据时间脉络展开,探讨了其童年、青年、大学时代。

第二次为2018年8月份的牛津访谈,主要探讨的是项飙老师在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地经历,在流动中研究流动。

第三次为2018年12月的温州访谈主要是补充谈了项近年来关于“流动”和“人的再生产”等方面的研究。

三地访谈,从童年时代到学生时代以及治学时代,谈论自我,谈论附近,谈论社会学,谈论乡绅,都是不可多得。

“自己”,指的是切身的经验感受,“方法”,指的是知微见著。

吴琦和项飙的对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一本很特别的学者访谈录

本书展示了一种美好的对话形态,它是两位谈话者思想、洞见与情感自然流溢的结果,示范了如何诚实、充满好奇且敏锐地理解他人、厘清自我。

所谓知识就是对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根有据的了解,从这里开始,去观察,去沉淀,慢慢沉淀出底气。

时代空前地自由,仓促与孤独。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自己的尺度。

“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么多惯例,不一定要听所谓主流的意见,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不一定都会掉队。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

人们一心奔向结论,奔向情绪性的抒发和感慨,忽视了凡事都有一个具体劳动、结果难测的过程。热烈的话语可能过一阵就降温,但具体的故事会留在人们脑海里,会慢慢改变大家对日常生活的感知,生出新的“生活感”。

“人的再生产”跟“人的生产”不一样,“人的生产”是说人怎么样被培养成一个生产的要素,而“人的再生产”就是人怎么样再生产自己,自己成为目标。

对话的精神、带有反思的实践不应停止,我们所选择的生活与研究都要继续下去。对人对生活的好奇,不断的追问,正是作为乐趣的本身。

把自己作为方法,就是先与这个世界和解,然后才能够更细腻地观察人、世间百态,从更简单的生活状态里找到事物普遍的真理,试着做最简单的描述和表达。

吴琦和项飙的对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一本很特别的学者访谈录

人生的意义在于具体的事情中,在“附近”。现在大家也很强调知识的物质性,觉得工匠蛮有意思。这个是对的,要有工匠精神,要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很具体的、物质性的、清晰的认识。每天跟具体的人的互动,都是很重要的,不要动不动就跑到高深的、抽象的线条上去。关键是怎样形成一种意识,平衡自己的历史来源和自己现在的行动,这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语言和思想是相携而行的。”对话的精神,带有反思的实践不应停止,我们所选择的生活与研究都要继续下去。

真诚地面对过去,反思自我,接受人生中那些不可控的部分。平衡自己的历史来源和自己现在的行动,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25540.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8日 下午4:41
下一篇 2022年8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