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味道醇厚的浆水和酸菜——评马金莲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陈修平近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宁夏80后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上榜。其实,这篇小说并没有吸引读者阅读欲望的离奇情节,其成功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而流畅的语言,真实而有趣的场景,单纯而温暖的人情。

鲁迅文学奖|味道醇厚的浆水和酸菜——评马金莲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入手,述说20世纪80年代西北农村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农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为了尽可能让日子过得有滋味,“奶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每年都要精心制作一大缸浆水和酸菜。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他们就是用这一缸浆水和酸菜,来滋养着贫困但并不落寞的生活。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叙述了浆水和酸菜的制作过程,拣菜,串菜,晒菜,煮菜,卧浆水……写得颇有特色,也饶有趣味,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至,让读者很享受如此单纯而质朴的生活氛围。

那时候,农村的人情、亲情非常浓厚。“奶奶”制作的浆水和酸菜,不仅滋养着一家人的胃口,还要接受“二奶奶”隔三岔五夹着一个瓦盆上门讨要。“奶奶每卧一大缸浆水,可以说都被我家和二奶奶家平分着吃掉了。二奶奶要是有三天时间不来我家要浆水,我们就会觉得有点反常了,心里反倒会不踏实了。”日子久了,“奶奶”早已习惯了“二奶奶”的举动,而且每当新的浆水和酸菜做好后,“奶奶”还会主动给“二奶奶”送一大碗上门……

“爷爷和二爷爷是亲兄弟,他们从小没娘,兄弟间的关系要比别人亲厚得多。爷爷常在强调,要我们对二爷爷一家好一点。二爷爷手头紧困的时候就来向爷爷借钱,爷爷每次都不会让他空手而回。”在如溪水潺潺的叙述中,“爷爷”在作品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一个“长兄如父”的形象清晰地凸显出来,这可以见到作者的写作功力。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有一年,爷爷缝了个二毛皮大衣,穿着去寺里礼拜,看见二爷爷穿着单薄,冷得脸色都白了。兄弟两个边走边说话,走到家门口,爷爷脱下皮衣披到兄弟身上,说送给他了,自己再做一件就是。”然而,在那个年月,这二毛皮大衣哪是想做就做得了的,“直到第二年冬天来临,爷爷也还是没能够穿上新做的皮衣”。

小说的语言非常朴实,与整个作品的内容十分合拍,有着天人合一的感觉。“还是说浆水和酸菜吧。它们是同一口缸里待着的,但不是同一个事物。从浆水缸里捞出的菜,就是酸菜。泡着酸菜的水,就是浆水。可见酸菜和浆水是骨肉相连水乳相融的关系,就像一家人中两口子的关系,就像我家和二爷爷家的关系。”是的,亲情是自然流淌的,是水乳交融的。真挚的情感,无疑是人世间最为温暖、最为重要的东西。作品的艺术魅力,就是在这样的娓娓述说之中,不知不觉地感染着读者。

这篇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因地制宜地发挥了顺口溜和童谣的作用。“羞脸鬼,羞脸鬼,端个瓦盆要浆水。”这篇小说就是从这则顺口溜开始的,自自然然引出了“二奶奶”的出场;“我”和“姐姐”去抓蜗牛时,口里也唱着不知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童谣。这些顺口溜和童谣穿插在作品中,让作品的语言充满着西北民族特色,洋溢着浓浓的地方味道,也从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语言趣味。

民族的,就是特色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犹如一曲民间小调,又如一出地方小戏,写独特的题材,写地方的特色,写真实的生活,写温暖的场景,写感人的情节——从这个意义上说,马金莲精心调制的这一缸“浆水和酸菜”,无疑是味道醇厚、耐品耐读的精品佳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3727.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25日 下午6:31
下一篇 2021年10月25日 下午6: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