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人生海海》:被“窥探欲”包裹的世界,和不可靠的语言

麦家《人生海海》:被“窥探欲”包裹的世界,和不可靠的语言

《人生海海》是麦家时隔八年的又一力作,一经出版就在文学界掀起巨浪。

有学者认为,《人生海海》是麦家与自己过去痛苦经历的一次和解,也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麦家在小说中说: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小说里讲述了主人公上校充满苦难的一生,也展现了他生命中坚韧的一面。

活着,需要勇气

曾凭借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麦家是一位题材风格非常鲜明的作家,曾经有过“特工”经历的他常常在小说中描写这一特殊群体。

从《解密》中的容金珍,到《暗算》中的“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再到《风声》里的“老鬼”们。麦家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本领非凡的特工,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他们的传奇人生。

《人生海海》讲述的也是一位“特工”——上校的故事。上校是一个拥有很多传奇故事的人,也是与“我”家关系紧密的人。他既是父亲的挚友,也是爷爷的仇敌。

“我”以第三者视角一直窥听着上校的故事,在这些见闻的拼凑之后,一位对人、对生活始终怀有无限热爱的英雄跃然纸上。

上校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

他当过军医,曾救人无数,其中还包括共产党一位大领导;

他也当过特务,忍受过无尽的耻辱;

他还当过国民党的上校,后也因此被批斗得很惨。

他还经历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又经历了文革。他沿着时代的轨迹走过,又在每一个时代留下了印记。

同时,上校的身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谜团:

听说他在战场上受过伤,成了“太监”,但他那个地方好像还是满满当当的;

听红卫兵说他那个地方被日本人纹了字,将他终身钉在耻辱柱上,却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字;

他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从来不出工,不干农活……

这桩桩件件阴影一般地覆盖在上校身上,让他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

但是随着故事层层推进,掩盖在上校身上的一团迷雾也逐渐豁然开朗,这位医术高超人格出众的英雄,因为特务期间被川岛芳子刻上难以抹掉的刺字,而被钉死在民族大义的耻辱柱上。

上校战功累累,长期以来始终心怀善良,行事光明磊落,从不暗害人。这样一位好人却不断地被妖魔化。

爷爷讲:“他不是人,是鬼,鬼投胎”,村里有人传言他睡过老保长的女人,又传言他是太监,那地方少了那东西,小瞎子还诬蔑他是鸡奸犯。

他在村里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在文革期间遭遇非人的折磨,无聊的红卫兵为了刺探他的奥秘竟然偷看他洗澡,还要对他最爱的猫痛下毒手。

其后,上校在父亲的帮助下潜逃,爷爷却出于私心举报了他,他企图掩瞒的过去也残酷地被迫公开,上校最终被逼疯了。

上校一生受尽了苦难,却始终心怀善意地活着。倒是应了“人生海海”的意思,“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被“窥探欲”包裹的世界

麦家在题材上的反复并没有导致创作的雷同,这是因为他一直在努力突破自己。《暗算》里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文体,叙述、日记、书信,在不同人称间自由切换。作者既是记述者,又是记录者。

到了《人生海海》,作者在叙述上又进一步,小说以上校为主人公,却是“我”以第三者视角来探听记录的。核心是上校的故事,但却是无数人讲述后的上校的故事。

小说双线并行,一个是正常的时间线,也是我对上校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另一个是混乱的时间线,这是上校断续的人生,它是经由人的叙述展现的。

上校这个人物并非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经由不断的转述。小说里有无数多的上校故事的讲述者:爷爷、上校、老保长、小瞎子、父亲、林阿姨……

这些人的讲述中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例如憎恨上校的爷爷和小瞎子,他们口中的上校不堪入耳;而在上校自己的回忆和父亲的讲述中,他又充满了传奇色彩;老保长对他爱恨参半,对他的描述也非常矛盾。

当然,在所有讲述者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我”。“我”以听说和亲见的方式参与了上校的大半人生。

“我”小时候受到爷爷的影响,对上校怀有恐惧,直到父亲带“我”去上校家吃饭,从他本人的讲述中“我”见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上校,自此“我”对上校的感情开始反复矛盾。

“我”对上校的那些经历十分好奇,但又因为爷爷的话而对他心生拒斥,可当爷爷举报了上校之后,“我”又对爷爷的行为感到气闷。

不同人的诉说大相径庭,上校这个人物形象不断地被塑造,又不断被打破。红卫兵扒开他的裤子看到一串文字,小瞎子说内容是:我是鸡奸犯,但这个结果备受怀疑。村里人传说他睡了老保长的媳妇,但老保长又矢口否认。

这一方面造成了上校这一人物全貌的勾勒不断受阻,另一方面也使上校充满了神秘性,让读者对这个人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了对他的“窥探欲”。

这种“窥探欲”自始至终包围着上校,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上校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他并不十分在意别人对他的误解,对那些在背后偷偷骂他的人他也能做到以德报怨。

但只一件,他心中积压着一个巨大的秘密——私密处的刺字。因为这,“太监”的传闻他也置之不理,面对文革时的侮辱他也宠辱不惊,可红卫兵、小瞎子偷看他身上的刺字他立马发狂,知道他们并没有看清后才放心下来。

虽然上校一直以来都将这个秘密隐藏得很好,但是在一个窥探欲膨胀的社会中,他无处可逃。最终被爷爷举报后的他被逮捕了,交代了一切。他因此深受刺激,发了疯。

不可靠的语言

上校的故事本可以直接明了地交代,并不会对他精彩的一生有任何损害,可麦家却用转述再转述的方式,将这个故事层层包裹起来,一方面是设置悬疑,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人,我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窥探人,却不知这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伤害。

爷爷怕我的父亲被误解成鸡奸犯,所以一直不待见上校,甚至出卖他的行踪,直接导致上校被逼疯。无聊的红卫兵们为了好玩去窥探上校的隐私,导致他发了狂,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我”的情感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隐寓,他人编造的上校让我感到畏惧,但我接触到的上校却让我钦佩。村里人在言语中塑造了一个妖魔化的上校形象,但是各家有事都会去找他商量。

语言变成了最不可靠的东西,也是最危险的东西,他在不同的人口里变化成不同的武器,最终将上校逼上癫狂的结局。

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即小瞎子对“我”说,“我”的父亲是鸡奸犯,还说父亲投了上校的那一套金器来接济他。但“我”在林阿姨那里看到了金器,所以证实了小瞎子所说是谎言。

这个情节与主线故事的关联性不强,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暗示:语言,是最不可靠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小瞎子的证物被戳穿,也就意味着他说父亲是鸡奸犯的事情是诬陷。但对于读者来说,却不能这样简单得出结论。事实上,这个小故事至少有三种可能:

1、如“我”所想,小瞎子为了气我而撒谎,父亲是鸡奸犯的事全是他凭空捏造。

2、父亲的确是鸡奸犯,但他对小瞎子撒了谎,他没有偷上校的金器。

3、“我”撒了谎,“我”并没有在林阿姨那里看到上校的金器,但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我便编造了一个谎言。

从上面列的三种可能中可以看到,无论事实的可能性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定有人撒了谎。小说里没有足够的信息给出,所以对于这个事件我们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事实上,上校的悲剧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语言环境非常相似。我们正处于一个舆论滔天却信息片面的时代,网络的发达与自由让我们可以随意用语言塑造他人,但信息的庞杂而片面又使得我们对他人的了解可能与真相相去甚远。

尤其面对一些被舆论聚焦的公众人物,网友们经常会根本不去全面地了解事件始末,只凭借自己的喜恶来塑造他们。

乌烟瘴气的网络像极了上校所处的那个无所遁形的舆论社会,缺乏了解和理性审思的语言是最不可靠,也是最危险的。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字,可以点赞和收藏哟!~也可以在评论区和小文交流!~

还可以关注作者,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

小文在这里等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5077.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3日 下午4:09
下一篇 2021年11月3日 下午4: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