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3000字:“老年”的消逝

传播学有位著名的学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他有本很著名的书——相信大家经常听到这个词——《娱乐至死》。但是我今天并不是要推荐这本书,而是要推荐另外一本——《童年的消逝》。

图片

其实这本书,我在大约8年前就看了,为什么突然想起来推荐它?
起因一个生活小故事。
我养了一盆文竹,有一天它疯长出了一枝异于其他兄弟姐妹的极长的树枝。我很好奇,跟会养植物的朋友交流,有人建议我剪去它,因为它太高,树木为了供营养给它,会影响其他树枝的生长。但是,我不舍得剪,因为我崇尚自由生长,更崇尚这种张扬独特的美感。别说,有了这跟长长的树枝,我觉得整盆文竹更有空灵的气息了。我很爱护这盆花,小心地养它,最近还给它换了个美美的盆。
故事在我爸爸来我这小住的时候开始转变。爸爸来了之后就说过这盆花的树枝太长的,要剪掉。我告诉他不要剪。我以为我这么说他就会不再剪了。没想到,他昨晚还是忍不住把它剪掉了。我看到后,心痛万分,问爸为什么要剪掉。他的理由是:单独一枝太出挑不好看,整齐才有艺术感。我跟他争辩说整盆文竹就靠着这跟长树枝才显得独特和空灵,这才是艺术感。爸很不以为然,还说让我多去学习盆景艺术。
我语塞了。我跟他的审美观怎么会如此不同?
我想起了很多细节,我觉得,这不是两个人的审美不同,而是两代人的审美不同。
先就发型而言,爸和妈都崇尚军人式的大平头,或者老毛式的大额头发型,或者把所有头发都扎起来漏出大大脸蛋的发型,他们看不惯现代小鲜肉小美女们多种多样的“放荡”发型。
再就装修而言,爸妈崇尚红木家具。有一次硬拉着我去红木家具城,要给我买一套十几万的家具,我说:爸妈你俩才多少积蓄买这么贵的家具,而且也不好看,你们还倒不如把钱转账给我呢。爸说,转账给你不行,给你了你就去布沙发,不好看。我边说服他们不要买,边陪着他们在卖场逛,发现卖场里大部分人都是爸妈那个年纪的。最终,在我的坚持下,红木家具还是没买了。过几天,同在装修的同事跟我说,她家被她爸妈布置成满是红木家具的中式装修了,她感觉回到家都没法放松下来了。
那么,两代人的审美观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我觉得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接收的文化。
就时代和文化而言,咱们跟父母有过二三十年的不同,有差异可以理解。但自咱们出生之后,咱们和父母就都在同一个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如今,我和父母又共同度过了二三十年,为什么着二三十年没有把我们的审美培养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呢?
先搁浅这个问题不说。要插入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
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精”,一个表现就是小孩子的审美也越来越跟大人很像。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父母教的,但是反过来想,这是因为容易塑造的小孩子很轻易地接触到了大人的审美世界,所以现在的小孩子比起以前的小孩子,懂得更多大人的东西。
小孩跟大人的差距缩小,是否在反证着:咱们跟父母的审美差距,是因为咱们以及父母都不容易塑造,并且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世界呢?
从这里,我开始要说《童年的消逝》这本书了。
这本书论证和回答一个问题:大众媒体时代,特别是电视普及之后,人类的童年消逝了。为什么?因为跟纸质媒体时代相比,知识的表现形式从书籍变成了视频、语音,学习知识的地方从原来的专业学校延展到了电视机,所以知识的神秘感越来越低,知识获取的难度越来越低。同时,信息的爆炸让孩童从小就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孩童很快就能获得跟大人一样的知识和认知心理。所以说,人类的童年趋向消逝了
如果说电视机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这么多转变,那么互联网呢?互联网时代,信息进一步大爆炸,人类获取信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各种文化只要愿意,很容易就能接触得到。以往年轻人的文化,中老年人不去线下实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和圈子很难理解;现在,年轻人都在互联网上活动,中老年人可以轻易接触到年轻人活动的范围。以往文化有很大的群体割裂,现在互联网将文化的群体界限模糊化了。逐渐,中老年人也能很快习得和融入年轻人的文化和认知心理,从这个角度上讲,老年也会慢慢消逝。
当然,有个前提,那就是不懈学习。小孩子容易去学习大人,那大人为何不能通过保持学习保持年轻呢?
这个年代,不学习,要落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55867.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