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豆瓣9.1分,这本书告诉你真实的东欧苦难史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用一些理论来揭示事物运行的逻辑规律,推演命运发展的因果关系。

今日重点推荐《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图片

 

作者:娜塔莎·沃丁

豆瓣评分:9.1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发生在东欧的故事,用细节一点点还原那段惨痛的历史。

1. 1942年,希特勒下令,遣送50万乌克兰妇女到德国从事家政服务。随后,开始从还有男劳力的国家进口奴隶劳工,特别是苏联,其中乌克兰群体最为庞大。因苏联在德国以东,便称其为“东方劳工”。几百万人被运进德意志,全国的康采恩垄断集团、企业、手工工场、农场、私人家庭,按照份额随意使用这些劳奴。他们的地位在德国仅高于犹太人和罗姆人,劳作时衣襟须佩戴东方标志(OST)以示区分。怎料到,他们靠劳动躲过了灭绝和屠杀,却在奴役中被折磨致死,当年行动的规模如此之巨,然而他们的数量至今仍是谜团,以“奴工”为主题的纽伦堡审判也并未还他们以公道,直到1990s他们才得到一定的赔偿,与当初受到的役使相比,简直杯水车薪,他们的后代至今仍旧活在父辈的阴影之中……

2.“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

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3.过去的几十年中,我总是一再尝试寻找她留下的足迹。我给红十字会和其他寻人组织写过信,给相关档案馆和研究机构写过信,甚至给乌克兰和莫斯科素不相识的人也写过信,我甚至在各种褪色的牺牲者名单和登记卡中翻找过,可是从来都徒劳无功,没有找到哪怕任何一条线索的一丁点蛛丝马迹。我找不到任何一个模糊的证明,证明她在乌克兰生活过,证明她在我出生前的确存在过。

4.“二战”中,她二十三岁,和我的父亲一起,被从马里乌波尔运送到德国服强制劳役。我只知道,他们二人被分配到莱比锡弗利克康采恩下属的一家军工厂。战争结束后的十一年中,她居住在西德的一座小城市,离无家可归的外国人聚居地不远。“无家可归的外国人”,当时就是这样来称呼曾经的强制劳工的。

除了妹妹和我,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其他人认识她。而就算妹妹和我,其实也并没有真正了解过她。1956年10月的一天,她一言不发地离开家时,我们还只是小孩子。我十岁,妹妹才刚满四岁。她再也没有回来。在我的记忆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形象,我对她的感觉多过回忆。

5.几十年了,我早就放弃了寻找她。她是九十多年前出生的,只活了三十六岁。短短三十六年中,她饱经坎坷,经历了苏联的内战、大清洗和饥荒,之后是“二战”和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残酷岁月。她掉入过两大独裁者的粉碎机里,先是斯大林在乌克兰的,然后是希特勒在德国的。数十年后,在被遗忘的战争受害者的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位年轻女性的足迹,无异于幻想。除了姓名,我对她的了解所剩无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66175.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9日 下午4:32
下一篇 2022年12月14日 上午8: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