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对于道德一词,我们早已不陌生。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孩子,拾金不昧,扶老人过马路,像雷锋一样默默无闻做好事。

古往今来,道德评判也一直是人们主要的评判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普遍行为规范相违背,似乎就会受到道德谴责。

可是,道德问题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我们竖起道德的高墙时,我们口口声声说的道德到底是什么?如何界定道德?如何确定一件事情道德与否?

每个人都对道德有自己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学者去研究它,这群人就是伦理学家。伦理学虽与道德问题关系紧密,但它并不是狭义的道德研究,它是联系生活整体来考虑道德维度。

康德的伦理学在学界广受推崇,他认定,无论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人都不可说谎,这是绝对的道德命令,即使暴徒向你打听被追杀的人是否躲在你家,你也得服从这个道德律;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则将同理心看作是人类道德的基础;

而在我国,最早论述伦理道德的思想家是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道德的认知。

在《何为良好生活》中,陈嘉映说:“伦理学探讨人生问题,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通常不会凭空去考虑人该怎样生活,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在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该怎样做。”

人该怎样生活?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良好生活的答案。

01.《道德问题》

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什么是自私?什么是利己主义?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宿命论?什么是自由意志?人们为什么崇尚和追求美德?这一切从何而来?因何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在《道德问题》中,你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道德问题》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哲学入门书,已入选英国各大、中学校教材,讲述了人人都该了解的哲学常识,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美德。

英国哲学博士迈克尔·帕尔默融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各派重要伦理学家的思想精华。向我们娓娓道来美德伦理学、决定论、自由意志、元伦理学等。

02.《道德情操论》

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传世佳作之一,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

亚当·斯密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斯密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论述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应该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定的行为准则的社会。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亚当·斯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也是他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19世纪,斯密学说的反对者、德国历史学派提出,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的自利立场,与《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立场是相互矛盾的,这意味着斯密前后逻辑难以自洽,这也是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如果你真正读懂《道德情操论》,或许就能解开这一问题的困惑。

03.《无处安放的同情》

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但是,当我们在网络上为远方的哭声感到同情时,有没有想过,这种“四海之内皆兄弟”式的同情究竟有多大的力度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

2004年,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完成的《无处安放的同情》一书,以“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为副题,对18世纪以降欧美哲学家有关道德的论述进行了解读,于针锋相对的观点对战中,探寻同情心的边界与价值,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此书的主角是卢梭和狄德罗,一对曾经的密友和反目后的论敌。加入这个辩论的战团的还有:巴尔扎克、伏尔泰、亚当·斯密、弗洛伊德、大卫·休谟、托克维尔、帕斯卡尔、孟德斯鸠……

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04.《电车难题》

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伦理两难反复成为哲学的争论焦点,许多哲学家试图解决这个难题而至今未果,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电车难题”的伦理学思想实验。

一辆失控的列车在铁轨上行驶。在列车正行进的轨道上,有五个人被绑起来,无法动弹。列车将要碾压过他们。你站在改变列车轨道的操纵杆旁。如果拉动此杆,则列车将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个人被绑着。你有两种选择:

1.什么也不做,让列车按照正常路线碾压过这五个人。

2.拉下操纵杆,改变为另一条轨道,使列车压过另一条轨道上的那个人。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为了拯救身陷灭顶之灾的五个人,能不能牺牲一个无辜的旁观者?电车难题由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首次提出,经1985年《耶鲁法学杂志》专文讨论之后,成为全球各地尤其是高校课堂热烈争辩的主题,经久不衰。

在《电车难题》中,作者托马斯·卡思卡特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

作者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 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地呈现了诞生数十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堪称一次为广大公民讲授的伦理通识课。

05.《陌生人溺水》

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如果你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怎么做?《陌生人溺水》的书名就源自这样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延伸开去,这个问题还可以是: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

在践行善举时,以何种方式帮助他人、远近亲疏及数量之别令你感到困扰吗?以血缘为中心的道德观是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反过来,抹除亲人和陌生人界限的无差别的爱是否更高尚?

《陌生人溺水》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他们不断探索最合理、最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有些行为极端得令人震撼和敬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

在一个被陌生人的需要淹没的世界里,我们总要面对如下诘问:我们应该伸出多少援手?我们能够帮助多少?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06.《金钱不能买什么:市场的道德限》

西西弗 | 在6本书中思考道德问题,抵达良好生活

用金钱奖励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是否可行?付费猎杀稀有动物是否道德?人的生命是否可以被定价?一个国家的碳排放权是否可以拿来买卖?

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中,当代西方社群主义理论代表人物迈克尔·桑德尔论述了当下突出的市场与道德的困境: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买卖的时代。在过去的30年里,市场和市场价值观渐渐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涉及医疗、教育、政府、法律、艺术、体育,甚至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我们从拥有一种市场经济滑入了一个市场社会。

为了决定市场所属之地及市场应当与什么领域保持一定距离,我们就必须首先决定如何评价相关的物品——健康、教育、家庭生活、自然、艺术、公民义务等。这些都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而不只是经济问题。为了决定金钱应当及不应当买什么,我们就要首先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应当主导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便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

桑德尔希望,这本书可以推动人们重新思考市场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范围,展开公共讨论,并为人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哲学框架。

书单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66458.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14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