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看到《静静的顿河》中不是一号人物的潘苔莱死去,非常难受。那么栩栩如生的人物:爱家(为了家付出了很多)、自私、琐屑、讲体面的当家人,却非常凄凉的客死他乡,连宗教洗礼都没有,就那么孤独、简单、潦草,真的让人心痛。虽然书中死了很多人,每个主人公的死都让人伤感,但他一死,整本书的灵魂就去了一大半——虽然我还非常关心葛利高里的命运。
今天凌晨3点半左右把全书读完,真的替葛利高里无奈、伤心,这么勇敢又野蛮、正直又迷茫、善良又自我、要强又无奈的人,在历史进程的大浪中,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整本书到后面的历史悲剧色彩越是隆重,书开头的葛利高里父子在冰冷刺骨顿河里捕鱼的温情画面就反复闪现在脑海,反而更强突现亲情的温暖和宝贵,更加哀叹历史的黑暗和压迫。
同样是动荡时期的人物,与《战争与和平》相比,《静静的顿河》写的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遭遇,全书充斥着无奈和伤感的气氛,主人公在苦苦思索后的最终哲学就是:谁要我的命,我就跟谁拼命;让我生存的就是好的,要我命的就是坏的。而《战争与和平》写的是上层领导者的进取和虚伪,整个历史进程是宏大和激昂的,主人公在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哲学结论大致是:要有爱众生,要信上帝;虽然在革命,但那也是因为要俯视和拯救众生的使命感驱动的。
如果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完全恰当的来总结这两部书,前者算是穷则独善其身,后者算是达则兼济天下吧。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