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谏太宗十思疏》《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译文

图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

我听说: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

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

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

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

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

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译文】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

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

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

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对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译文】

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怨恨不在有多大,值得尊敬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译文】

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

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文】

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

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

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

(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点评】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召公谏厉王止谤

左丘明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

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

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

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

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译文】

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执政大臣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译文】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

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

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赏析】

中国史家在记述历史时,有实事求是、借古喻今的优良传统。他们善于从孤立偶然的事件中,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本文出自《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的编撰既有惩恶扬善的劝诫意味,又有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用意,对今人亦多有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06559.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1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