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一个“武”字彰显出他一生的功绩。他与匈奴战了44年,前期在经历了卫青、霍去病参与的大战后,匈奴几乎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大好局面。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然而在卫、霍两大巨将陨落后,后期的几场大战却以惨败收场,不仅战将李陵、李广利相继投敌,而且在战场外也不太平,文景之治积蓄的国力消耗殆尽,甚至出现了“天下户口减半”,“海内虚耗”的“亡秦之迹”。

在内外皆不利的情况下,汉武帝晚年不得不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将西汉的战略重心从对外扩张转向对内休养生息。

汉武帝在位54年,与匈奴战了44年,为何前期十分辉煌,而后期却以没落收场?又为何难以尽数消灭匈奴?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但骑兵或许是影响战局的最大因素。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卫青、霍去病战绩辉煌的主要原因

汉武帝与匈奴在前期的战局十分辉煌,其中最显赫的战役有四次:河南之战(前127年)、漠南之战(前124年)、河西之战(前121年)和漠北之战(前119年)。

在这四场战役打完后,匈奴既丧失了战略主动权,也失去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可以说已被打残。

经此四场战役,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名将:卫青与霍去病,卫青是前两场战役的头号将星,而霍去病则是后两场的黑马。

汉匈之战在前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三个因素:

其一,文景之治的积累,这点大家都有共识。比如在漠北之战中,汉军兵分两路,各派出五万名骑兵,几十万步兵,如此强大的阵容,对后勤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为保障战役的顺利进行,汉军的后勤辎重部队也高达数十万人,并用了14万匹骡马转运辎重。

所以,漠北之战的大胜离不开汉朝强大的后勤供应能力,而这些资本都是文景之治的功劳。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其二,文景之治为汉朝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汉匈之战积累了最强大的“武器”--战马。

在白登之围中,刘邦的32万大军被匈奴包围而不敢还手,很大原因在于这支军团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队伍,在交战中优势有限。

而匈奴则不一样,他们是“马上王国”,马不仅是战斗的武器,也是生活的伴侣。

匈奴儿童很小就能骑在羊背上射杀鸟兽,稍大点就在马背上射杀狐狸野兔,成年时个个都是马背上的神射手,四处劫掠征战。所以,匈奴骑兵强悍也是浑然天成的。

面对匈奴骑兵的强大,汉朝人也没有坐以待毙,在汉景帝时,陇右建立了36个官方养马场-牧师苑,官方统治者高度重视起战马的饲养和繁殖,并严加防护。

同时,官方还鼓励民间养马,严禁良马出境,以防为敌所用。至汉武帝时,马政已大有成效,为强大骑兵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基础。

再者,在汉匈战争激烈时,为补充兵源,汉朝除了征兵制外,还大力发展了募兵制,由于国家给予的赏赐丰厚,一些失去土地、背井离乡的无业游民、贫民,大量地加入了军队,既补充了战场上的兵源,也极大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战马有了,兵源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时代也来临了,而它的主宰者就是卫青与霍去病。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第三,卫青、霍去病时代的骑兵战术。据《南北战争三百年》一书的阐述,作者认为,卫青、霍去病在骑兵战术上最大的突破在于,他们以长戟和环首刀的近身肉搏战,抵消了匈奴人所擅长的远距离骑射。

在这种战术的实施下,汉匈之战以“击溃战”居多,匈奴骑兵惧怕与汉军的肉搏战,从而汉军将战斗演变为一场“追击战”。

或许这种战术可以解释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不可否认,李广的骑射水平是超一流的,但随着战术的更新迭代,李广的骑射在战场上已不是主流,残酷的说,他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尽管那时还没有马镫,但卫青、霍去病在骑兵战术上的运用却游刃有余,比如他们对长途奔袭战非常在行。

卫青首战便长驱直入突袭了龙城,河南之战时千里奔袭了白羊、楼烦二王,漠南之战中突袭了右贤王王庭。

霍去病在漠南之战中率八百骑兵突袭了匈奴大后方,河西之战中突袭阵斩匈奴三万人,在漠北之战中更是长驱北进两千多里封狼居胥。

而面对汉军骑兵的突然崛起,匈奴很难接受,所以,他们也很难找到破解的办法。

以上三大因素都是卫、霍时代战绩辉煌的原因。那么到了后卫、霍时代,西汉的骑兵为何没落了呢?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后卫、霍时代西汉的骑兵怎么了?

卫青、霍去病先后去世后,汉帝国相继进行了三场重要战役,结果都以惨败收场。

公元前103年,赵破奴被匈奴左贤王包围,两万骑兵全军覆没;

公元前99年,在浚稽山之战中,李陵五千步兵遭遇单于主力,不幸被俘;

公元前90年,在燕然山之战中,汉军七万大军全军覆没,统帅李广利投降,此战也是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最大败仗。

话说此时的匈奴综合国力早已跌落巅峰,与汉朝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但为何此时汉军的战斗力却每况愈下,大不如从前呢?那支曾经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骑兵哪里去了?

原因同样是残酷的。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首先,汉军在经历了前期对外征战的辉煌之后,文景之治所积累的财富也被消耗大半。

尽管汉朝与匈奴有16年的休战,但在此期间,汉武帝并没停下前进的脚步。漠北之战后,汉帝国连续对南越国、闵越国、西南夷、滇国、西羌、卫氏朝鲜、楼兰、姑师,以及大宛,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在经历了这些战争后,西汉的西南疆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版图达云南省境内,甚至一度扩展到朝鲜半岛。

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急剧扩展,不仅超过了秦朝全盛时期的疆域,而且在此后的两千年,直到清乾隆时期,汉武帝的这一划时代纪录才被打破。

所以,汉武帝谥号中的“武”字,其含金量是相当高的,但代价也是惨重的,综合国力严重受挫。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其次,在西汉国力衰退的同时,战马的消耗也是惊人的。有学者指出,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能实施长途奔袭战术,很有可能是在“一人双马”情况下进行的。

在漠南和漠北的两次战役中,汉军损失的战马可能在十万匹以上,而几番大战下来,汉军高达40万匹的战马存量一度跌至20万匹以下,而战马损失不同于人力、财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当年李陵出征时,汉武帝把马匹优先给了李广利,之后再无多余的战马,所以,李陵只能率步兵参战。可见,当时汉军战马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但对于匈奴就不一样了,他们军民合一的游牧生产方式,按照逻辑不太可能到缺马的境地。

汉武帝刘彻征匈奴44载:前期大捷后期溃败,骑兵实力或为胜负关键

战马都没有了,汉军又如何重演卫青、霍去病时代的远距离奔袭战呢?更何况,匈奴也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主动避汉军锋芒,主力和王庭都迁到更远的北方,就更不利于长途奔袭战术实施了。

第三,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一样,后期无人可用,汉武帝后期也出现了这一幕。后期登场的高级将领,其军事素质无法与卫、霍二人相比。

拿李广利来说,他也是外戚,但却深度卷入了内斗,在对外战争中虽也有成果,但都是以极高的代价换来的,光进攻大宛国前后就损失了五万之众,可谓惨胜。

从上述因素,我们也可看出,武帝后期汉匈之战中汉军的尴尬境地。

综合来看,汉武帝时代汉匈征战长达44年,汉军前期辉煌后期没落,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骑兵的衰退,特别是战马的缺乏,也是汉军后期战场被动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25303.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