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力荐:《这边风景》争议中绽放动人魅力

好书力荐:《这边风景》争议中绽放动人魅力

《这边风景》是著名作家王蒙创作于1974年至1978年的一部极其独特的长篇小说,以“文革”为大历史背景,以他在新疆伊犁少数民族地区16年生活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透过日常生活触摸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宗教文明与老百姓的精神血脉,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农村生活做了最为详尽的描写、最为真实的表现,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反映了多民族生活的作品。

凭借具有浓郁新疆风情的小说《这边风景》,81岁的王蒙第一次获茅盾文学奖。该书写于41年前,两年前出版,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与王蒙其他的代表作相比,《这边风景》颇具时代烙印,对现在很多的读者来说甚至有点“过时”,但仍然极具魅力。

尘封三十多年书稿“复活”

70万字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写于1974年至1978年,当时王蒙正在新疆伊犁一个大队挂职当副大队长,劳动锻炼。2012年,王蒙的儿子王山与儿媳刘颋打扫北京的旧屋,无意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三十多年的小说手稿。

小说讲述的是1960年,新疆伊犁一个维吾尔村庄推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发生的故事。故事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同时小说也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既带有沉重的历史分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

数十年后重读旧稿,王蒙百感交集,不仅决定重新发表,还别具匠心地在小说每个章节后都设计了一小段“小说人语”,用现时的视角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拉近作品与现时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这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政治背景下显时代烙印

《这边风景》写作于40年前,自然也打上了特定的时代烙印,作品内容紧贴现实,呼应着当时的政治要求,书中话语的表达也受到“文革”的影响。小说写到了当时“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多年前,王蒙的妻子崔瑞芳在回忆文章里就曾说过:“这本书写于‘四人帮’时期,整个架子是按‘样板戏’的路子来的,所以怀胎时就畸形,先天不足。”对于书中的政治问题,王蒙也从不回避,但坦诚自己无法超越时代,他后来甚至曾经试图挽救、删改这部作品,但无奈小说体量太大,人物达100个,不可能推倒重来,索性就尘封起来。

《这边风景》如今之所以能重见天日,王蒙认为因为现在是可以淡化政治和时代背景的阅读时代了,而这部小说是对上世纪60年代小说写作空白的弥补,“人们在小说里能够看到那个时期的生活,政治运动再严酷,生活仍然在继续,能够消解‘左’的政治和‘假大空’,艺术和文学仍然在场,不可摧毁。”

好书力荐:《这边风景》争议中绽放动人魅力

边疆风情画卷

《这边风景》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既是边疆的风情画卷,又是宏伟的民族史诗,书中有80多个人物、14个民族,真实表现了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新疆边地多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活。也许除了王蒙,再也没有哪个作家能够如此生动准确地写出新疆特色了。小说记录了那个时期维吾尔族人的生活风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仅就新疆食物,书中就包罗万象,各种干果、四季茶饮,抓饭、烤肉、油搭子、奶疙瘩、马奶酒……翻开小说,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疆的后厨房,香气跃然纸上。对于新疆全景式的描绘,王蒙说,自己从头到尾都是掏心窝子的认真,全部都是真情实感。

新疆成王蒙第二故乡

小说之所以能够如此生动地刻画新疆,是因为其中的细节,往往来自王蒙的亲身经历。1963年12月,王蒙为拉开与当时政治中心的距离,带着老婆孩子去了新疆,先是在乌鲁木齐,后来搬到伊犁农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16年,他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和舞蹈,被维吾尔族同胞视为亲人。

新疆的生活让王蒙再不是那个北京单纯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他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温暖,养猫、养鸡,下厨房做酸奶、做奶油炸糕。新疆的生活也对王蒙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写了一系列描绘新疆的小说,迎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这些小说写出了维吾尔族人幽默、机智、豁达、浪漫的性格。王蒙把新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没有新疆的这16年,也不会有后来的作家王蒙。”

有争议却依旧动人

《这边风景》并非是王蒙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伴随着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作品反映了王蒙对新疆那段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但批判的声音也不少。不少年轻读者无法接受它过于直白的言语和冗长的细节。那些空泛的概念和政治口号,更让小说中时时出现叙述的分裂。书中两种话语交替出现,政治话语了无新意,多是报刊内容的演绎,空泛无辨识度,而一旦脱离政治区域进入人民生活,生活话语又真切动人、纤毫毕现,有着原生态的细节。然而,人们始终无法用“未来”的价值观去要求“过去”,如果剔除政治部分,文字流露出的那种朴素的团结精神之美,以及那种积极向上的基调仍然动人。

这本小说所宣扬的价值观,本书中的主人公伊利哈穆,艾拜杜拉等熠熠发光的人性,虽然发生故事的时间已经较远了,但无论时间过去了多少年,有关人性的温暖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会过时,它会指引一代一代的人们走正确的道路,从而完成生命的升华。

因为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都进行了梳理,在读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农村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边疆人民置身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环境里所遭受的苦难和经历的斗争,所以,任何时代的管理者,都应该对人民尤其是农民心生尊重,,必须致力于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那么,历史的他们的苦难就没有白受。

但是现在我们的祖国在进步,我们的人民也在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强大的中国不再是当年那个被外国人歧视,备受欺凌,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现在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爱心的国度,它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昂首阔步向前进。

和谐的社会,进步的国家,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文明,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26979.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5月4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