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国情必读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了解中国国情必读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这是我读过的评分最高的一本经济学著作,没有之一。能把庙堂之上的那些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娓娓道来,能把高冷深奥的经济发展问题直击人心,能让我们对于自己身处的世界不再混沌,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联想起那地,那人,那事。《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本书做到了。作者兰小欢向我们传来了智慧之光,我们的世界会因这本书多一抹明亮。

我们从事的经济活动从未离开政府的视线。在我国,不能脱离政府来谈经济。政府那只有形的手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当然这只手也偶有失手,好在政府能及时矫枉过正,我们经济的列车才得以在快车道中飞速前进。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份子,作为投资市场中的一员,了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实属必要。

我们国家政府管理体系简单分为五级:中央—省—市—县—乡镇。中央政府作为决策者,宏观调控,平衡资源,最大限度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全局经济。各级政府属地自治但是又分别受上级政府管辖,各级政府地方部门又受由上到下的条条和横向行政区域块块的双重领导,如县教育局既受市教育局的指导又要服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我们的经济就是在这复杂的关系网里,在这人情世故的背景之下生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级政府各地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各地政府的地位像一个商场,需要为每一个入驻的商户做好公共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和企业入驻。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参差不齐,东西部相比东部更发达,南北部相比南方更富饶,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力求经济均衡发展。各地政府要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得有财力支持,税收则成为了财政的主要来源。

1985-1993年我国实行的都是财政包干政策,各地政策差异化明显,中央给各地规定上缴财政指标,各地完成指标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承包制确实催生了各地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各地收入藏于民间,造成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占比减少,造成全国财政收入也减少,中央变穷了,财政整体收入也变少了。中央承担着巨大的公共预算,比如国防、教育等全民服务,中央没有钱集中办这些大事,那么公民的基本安全、服务就得不到保障,时间久了甚至会削弱中央的权威,所以改革势在必行,中央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来保民生,必要的时候需要为全社会兜底,奥运会展示的美轮美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央财政实力雄厚的一面。

1994年分税制改革诞生。分税制改革推进并没那么容易,因为触动了各个地方政府的利益所以注定了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和斡旋。此时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难道不是应该中央提出决策后各地无条件执行就行了吗?那个时代并非如此,中央没有今天的强势,只能协调解决,好在最终也顺利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朱镕基总理功不可没,我们时常感念他的好,分税制改革绝对是他对中国做出的卓越贡献之一。分税制改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一系列重大改革也得以推进。

了解中国国情必读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对于地方来说,分税制改革则没那么友好。财政收入锐减让习惯了“大手大脚”的各地政府被禁锢,虽然有税收返还和中央拨款转移支付,招商引资开支加大还是让地方政府捉襟见肘。各地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卯足劲,给足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因为地方税收向中央上缴所得税达到60%,大部分税收还是企业所得税,如果把税收作为地方政府的利润来说,政府往往倾向于收益再投资,即把税收支出大部分仍然用于招商引资上,为来往企业提供便利优惠条件以吸引企业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各个地方政府对考察的企业家充满了热情,把郭广昌,刘强东,王健林等都视为座上宾未敢怠慢。他们有动力这样做,为地方政府,为国家增加税收收入是他们直接政绩表现。

经济发展是地方官的主要政绩,是衡量官员升迁的主要指标,所以地方官往往在任的时候会加大投资力度,上马各种大工程和项目。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平均每年都有三成左右的地级市要更换市长或市委书记,所以各地的投资都热火朝天,这就又引起一个周期,即政治—投资周期,各级领导往往在刚上任时去烧“三把火”。唯GDP是图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级政府唯税收为上忽略了民生支出,比如教育,医疗和环保的支出。中央作为统筹全局的决策层是不容许的,所以要求各个地方必须要兼顾民生。这让地方政府在艰难中权衡,钱就那么多,招商引资支出多了,民生就要少一些,民生多了招商引资支出就少一些。然而,一个机会让地方政府在1998年之后腰包都鼓了起来,那就是土地财政收入。

了解中国国情必读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留给了地方。这给了地方发财的机会,1998年也成为了房地产行业牛市的起点,这一年单位停止福利分房,商品房和房地产时代拉开序幕。土地价格飙升,带动房地产行业走牛了二十年,政府也成为了最大受益方之一,土地财政收入激增一度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对支柱。房地产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到今天也带来了一个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就是过于依赖房地产行业,各地太过于依赖巨大的土地财政收入,房地产行业的过热一度绑架了中国的经济,中央不得不出台严格宏观政策调控房价,但是也只能时间换空间来慢慢消除这个泡沫。房地产隐患已经慢慢出现,各大房地产公司资金链相继出问题,烂尾楼停贷问题也开始显现。各地政府现在都急需产业转型,房地产行业已经不堪重负。

土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让政府有更多的财力保民生,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彻底废止。90年代前出生的人应该都记得,那时上小学时,夏忙收麦之后,家里都会拉上一车麦子交给村大队然后换来一个条子以证明你家是交过公粮了,然后才可以正常上学。如果不交粮,面临的将是被退学的威胁,每天老师谈话让你回家央求家里去交粮,不交则不能去学校,那时农民的地少粮食产量也低,但是公粮却不少交。现在回想起旧时岁月不禁感叹农民真苦。所以农业税的废止绝对应该记入史册,因为终结了农民缴纳了千年的皇粮国税,土地财政的崛起功不可没。2011年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也被免除。这都是财政有钱了带来的直接变化。

了解中国国情必读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政府提升财政收入除了土地财政还有招商引资,工业化。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房地产行业的没落,转型愈加迫切。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拉动新兴产业,上大工程大项目这都需要巨额资金,政府不能从银行直接贷款,2015年前也不能发行债券,但是政府绕其道而行,换个马甲即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贷款,这些都是国有独资企业,这就是地方融资平台,这些公司被称为城投公司。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销售的产品就是城投债产品,本质上就是政府借的债,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保本,但是很多投资者简单的以为政府不会不还我们的钱,所以不假思索地买入,然而最终这些金融产品暴雷不误。实力雄厚的一些地方政府好一些,但是那些财政收入薄弱的地方政府最后只能违约,之后投资者面临的是无尽的等待,相关部门不说不还钱但是就是没钱还,除了拖还是拖,这是所有金融风险爆发之后有关机构的惯用伎俩。投资者投诉无门,欲哭无泪。再次说明金融风险只能提前预防,当风险发生,亏损已成事实。政府债中垃圾债依然很多,投资政府债的风险并不会因为所谓的隐性担保而减小。

城投公司作为政府的代理人,参与到政府的金融活动中。比如拆迁时,一般都是政府的城投公司来作为先头部队对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处理拆迁户的谈判,平整土地等,处理好了后开发商进入,进行二级开发。有了城投公司之后,政府就可以变相举债搞建设,有些项目必须由政府来牵头才可以,因为涉及相关资源巨大,民间资本无力承担。比如中国高铁,京东方的液晶显示器,中国光伏行业等,目前我国的这些产业已经居世界先进行列,这与政府的介入息息相关,这些产业让“国进民进”,没有政府牵头的密集资本则很难发展起来。

《国富论》中倡导的政府那只无形的手至少在我们国家很难推行,我们的政体决定了政府角色将会深入到经济活动中。即使作为一个守夜人,当不稳定的因素出现或者潜在的风险暴露,政府干预将会成为一个常态,喜欢或者不喜欢这都将是我们的特色。现代经济中更离不开政府,当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当经济活动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涉问题,经济活动将不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碰撞,将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对抗。政府干预是好事也是坏事,危机之时扶大厦之将倾,坏在过度干预影响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失去公平,成为我们投资路上的危险因素。作为一名投资者,应当将政策作为投资决策时一个很重要的因子。

了解中国国情必读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企业、政府和社会合力的结果,少了哪一方经济的发展都将遇阻。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个人能做的就是坚持在经济活动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经济增长持续贡献我的正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60594.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