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推荐

1、《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威廉·富特·怀特

城市社区研究的经典,缩小版现实版的《教父》。

1936至1940年,怀特深入调研波士顿的意大利人贫民区科纳维尔,从“街角帮”群体分析美国底层社会的结构与逻辑。

在人类学意义上,《街角社会》第一次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城市内的“部落”(Tribe);在社会学意义上,它第一次将亚文化(Subculture)和少数群体作为独特的对象进行考察;在城市研究意义上,它第一次运用“参与式观察”的田野调查(Field work)方法。

2、《江村经济》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费孝通

公认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的调查研究代表作,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及背后的“乡土中国”几乎成为费孝通的代名词。

1936年,27岁的费孝通偶然到江村(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属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写成《江村经济》后,他26次回这个村庄,特别是1957年重访和1981年三访,对应着农村经济和费孝通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为该书英文版写序言,“中国社会学界已独立自发地组织起一场对文化变迁和应用人类学真正问题的学术上的攻关,这一攻关表达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未来的人类学发展将以中国研究为起点,转向复杂社会、本土社会的研究。

费孝通90年代提出,文章要写出三个层次的秩序:生态秩序,由人与资源、人与土地的关系构成;社会秩序,由人与财富、人与分配的关系构成;心态秩序,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

3、《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罗伯特·帕特南

关于美国公民社会兴衰的经典著作。

当初托克维尔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已经消失,那些喜欢扎堆、关注公共话题的美国人不见了。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的罗伯特·帕特南用Bowling Alone一词来概括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公民参与的衰落的变化。

这本书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学科,也讨论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都热门的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发展、城市规划、社会资本投资、犯罪研究和弱势群体保护等命题。

帕特南还著有《让民主运转起来》、《我们的孩子》等。

4、《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简·雅各布斯

建筑界、城市规划领域最著名的书之一。简·雅各布斯深刻影响了全世界城市规划的走向,也启发了人们对城市及其生活的重新认识。

纽约的城市面貌和活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新城建设各方激烈斗争的结果。城市到底是谁的?规划应该把行人和市民放在首位,还是汽车和建筑?贫民窟、穷人怎么办?纪录片《公民简氏:城市保卫战》讲述了这个故事。

以简·雅各布斯为首的知识分子、社区保护主义者及时挺身而出,抗议市政当局的大规模拆迁计划。广大普通市民不希望纽约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森林,妇女群体为孩子争取能自由快乐嬉戏的环境。

1958年,简·雅各布斯在《财富》杂志发表文章宣扬“熙熙攘攘的城市”的价值,后来改写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她还著有《城市经济学》、《分离主义的问题》、《城市与国家的财富》、《生存系统》等。

5、《城市的胜利》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爱德华·格莱泽

关于城市是人类最伟大发明的赞歌,穿越世界各地样板城市的巡礼之旅。

哈佛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带领团队全球城市调研,展现城市的诸多价值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剖析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阐述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等议题。

他特写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最大的战役”印度和中国的绿色化。

贫民窟通常是城市胜利的一种标志: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贫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

评价一座城市成功与否的依据不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是它在帮助比较贫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绩。

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着比较贫穷的人口持续地流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目送他们离开,然后再吸引新的贫困移民,恰恰证明这座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生活乐趣。

6、《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死与生》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莎伦·佐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后续,纽约六个典型街区的变迁案例。

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社会学教授莎伦·佐金著有《阁楼生活》、《权力景观》、《城市文化》、《购买点》等,她考察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生态”思想遗产,追溯此前努力保护的地方文化如何转变为新兴城市政治经济商品化的一部分。

《裸城》把“原真性”视为一种文化权力,讲述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等纽约六个原生街区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故事:布鲁克林的后工业砂粒感,哈莱姆的黑色,东纽约和红钩的新移民拼凑,联合广场的工人阶级抗议,东村的波希米亚,每个街区都经历了自身不平坦的动荡与复兴。

旧城中村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渐消亡。受到税制和高速公路的吸引,以及从东部迁移至中西部的新兴消费者市场的诱惑,大多数重工业制造商迁移到了美国西海岸。

小型制造商则迁至城市郊区或农村地区,那里的土地售价较为合理,技术工人的工资与城市相比也相对较低,而且员工也更加倾向于服从管理。工厂老板和投资者也厌倦了应对市政府的官僚机构和政治机器、老旧的街道和建筑,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

新兴产业从未考虑将工厂设在城市中,他们需要大规模的开放空间;他们形成了自己新的产业集群,有时位于机场或公路交汇处的交通运输枢纽附近,或是位于高校周边。

随着工作机会的消失与枯竭,贫民窟的白人、拉丁裔和非裔美国工人也丧失了谋生之道。

7、《布尔乔亚的恶梦:1870-1930年的美国城市郊区》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罗伯特·M·福格尔森

关于美国的城市史和城市事务,也是一部“门禁社区”发展史。

美国城市郊区具有田园诗般的吸引力,舒适的住房,整齐的草坪,平静的街道,寄托了居民的梦想和恐惧。他们害怕邻居,害怕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也害怕自己,害怕市场,更害怕改变。

城市史学家、MIT教授罗伯特·M·福格尔森通过对长期为人所忽视的城郊住宅小区限制性契约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恐惧的根源。“我们开始是探索者、帝国建造者、朝圣者和难民,我们一直在迁徙,从那时到现在都在迁徙……”

福格尔森还著有《下城》,研究城市商务区的多年变化,快速交通系统、限高争论、分区规划、停车禁令、经济萧条、城市更新运动等一系列因素如何影响downtown。

8、《没有郊区的城市》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戴维·鲁斯克

关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其实应该叫“离不开郊区的城市”。

城市问题专家戴维·鲁斯克曾经做过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市长,现为独立的城市政策问题顾问,出版过多部有关城市与郊区问题的著作。他利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美国320个大都市地区522个中心城市从1950年到1990年的社会状况,论述了美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种族矛盾、公共管理政策等问题,值得中国借鉴。

他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弹性城市”,即没有郊区的城市,在那里,社会平等、经济活跃、种族隔离指数低、公共管理机制统一……但美国关注的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内城问题,中国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问题,西方的城市治理逻辑并不适用于中国。

9、《布满贫民窟的星球》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迈克·戴维斯

蔚蓝星球的阴暗地带,现代社会的畸形角落。

如果贫民窟不再是例外,而就是未来都市的图景呢?《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呈现了全球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正面临的绝望困境:城市重建把数百万贫民驱逐到边缘灰色地带,从开普敦到金萨沙,从卡萨布兰卡到北京,贫穷社区与我们相隔千里,或近在眼前。

知名社会评论家、城市理论家迈克·戴维斯著有《水晶之城:窥探洛杉矶的未来》、《恐惧的生态学》、《等在门口的妖怪》、《维多利亚晚期大屠杀》、《无生命城市》等。他将标志着现代社会噩梦的各地贫民窟进行了量化,提醒我们21世纪的大多数城市被污染和腐烂包围,贫民窟成几何级数增长绝非偶然,不是一个“拆”字就能划清界限,消除隐患。

冷静调研,强烈控诉,《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像20世纪初林肯·史蒂芬斯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的“城市的耻辱”。

10、《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素德·文卡特斯

卧底式社会学调查,与黑帮老大混在一起的日子。

印度裔哥大教授文卡特斯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期间,对芝加哥的黑人及贫困社区做调查,偶遇帮派老大J.T.,“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

他变身“流氓社会学家”,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与J.T.团队吃住在一起,周旋在黑帮、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居民等交织的地下社会网络,观察并体验黑人贫困社区的生存状态与运转机制——他甚至当了一天的黑帮老大,取得第一手资料,完成博士论文。

之后,文卡特斯怀着对贫民窟人们的内疚与感激离开了街头。他后来主要研究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卖淫等地下经济现象,还著有《暗箱操作:城市贫民的地下经济》、《漂浮之城:流氓社会学家的纽约地下经济观察记》等。

11、《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郭于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每个人的苦难都有历史的力量,每个人的历史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

郭于华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相对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他们努力致力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历史(making history from everyday life of common people),即记录和重现“苦难”的历史,使“苦难”经历的讲述成为一种历史证明,为千百万底层人民的生存作见证。

12、《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施芸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

“旧城的再造”与“公民的生产”两部分前后呼应,既记录了城市化初期的两段重要历史,又展现出社会变迁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形塑。

《再造城民》从社会心理学入手,梳理了中国式造城运动中的市民维-权行动,个体如何一步步从大一统、包容性的社会结构进入边界清晰、追求主体平等的历程。

13、《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张鹂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当代中国转型民族志,北京丰台“浙江村”(已消失)样本。

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迁徙,温州人在北京城郊争夺生存空间、合法化身份、私有经济的“流动的现代化”战争,《城市里的陌生人》展现了后mao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

美籍华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张鹂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去理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今天,全球化的“温州人”早已不再是城市里的陌生人,但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街区生态、庇护政治等问题仍然在不幸魔幻重复上演。

人类学家当然不是绝对“客观”知识的生产者,囿于其自身学科训练、生活经历、文化旨趣的差异,一千个民族志作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岛屿、村庄、厂矿、街区。但明确这一前提,并不是为了彻底废弃民族志研究方法,而是促使写作者本人对自身写作的限度以及“作者”这一身份保持清醒的认识。

好的民族志,并不因其所描述的现象的“过时”而失去意义。对历史断面的饱满叙述,本身就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跨文化的相互理解。

14、《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的民族志》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朱健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本书以上海里弄为例,从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邻里中市民团体、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的演变过程。

朱健刚现任教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他认为这些市民团体和邻里运动推动了公共空间的产生,构成了基层参与网络、居民相互信任的关系以及普遍互惠的规范。这些组织和行动一方面表达着国家权-力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国家权力的抵制和扭曲。这种依赖和自治的双重特征使得这些地方性组织和“社会运动的日常形式”并不具备西方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要素,但是这些抗争在被国家权-力吸纳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权-力话语和实践的改变。

15、《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吕途

法律出版社2013年1月

“中国新工人”三部曲,社会学博士的公益实践。

吕途在北京皮村(已消失)的工友之家,给免费工人大学的学员授课、参加同心农园的集体劳动,访谈了一百多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从“新工人”群体(不叫“农民工”或“外来务工者”)微观的故事来反映他/她们在城市待不下、却也回不去农村的迷失状态。

作者认为,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他们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一路走过来,回顾这三本书,我看到了自己的思路:《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的预期是直面现实、认识现实、从一个个个体看到群体和社会结构的现实,这是认识和思考的基础;

《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的预期是思考方向与出路、思考价值观、从一个个个体的命运和选择思考社会的命运和选择,这决定个体和社会的未来;

《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的预期是焕发生命的力量,谱写个体命运和社会历史的交响曲和变奏曲。面对现实、继承历史、有了方向,个体才能发挥出生命的力量,社会才有希望。

16、《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潘毅、卢晖临、张慧鹏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中国奇迹”背后的劳工大军,21世纪的《包身工》。

三位社会学者两年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人家庭,用锐利的眼光和详实的资料揭露了建筑工人——这个在农民工中规模最大、往往受到伤害也最多的群体经历着怎样的生存图景。

截至2008年,中国的建筑工人将近四千万,他们几乎都处在分包劳动体制内(奴隶制被废除之后最邪恶的劳动体制),处于“开发商-建筑公司-劳务公司-包工头-带工-建筑工人”食物链的最低端,过着没有安全保障、没有尊严、吃住糟糕、苛刻的罚款条件、不靠谱的劳动保险、经常被欠薪的生活。

潘毅还与团队合作,对富士康的工人生存及苹果产业链做了四年的调研。

“大工地”上的人们用血汗建造了高楼大厦,自己却在繁华城市消失了——消费不起,也不被社会关注。他们还有很多辛酸,尤其是留守儿童问题。

中国的产业劳动者大多来自跨地区之间流动的农民工,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安排使得农民工在制度层面上就被设置了在城市安家的障碍。

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使得国家和全球资本在其劳动身份上获益的同时,可以名正言顺地逃避任何有利于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福利支出和成本……城市只需要他们的劳动力,却不想承担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各种公共福利,甚至不给他们永久居住的权利。

备受推崇的非虚构大师盖·特立斯的成名作《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第二部分《大桥》记录了韦拉扎诺大桥的流动修桥工的生活,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

中国充斥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太缺乏“被仰望与被记忆的”。

17、《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潘毅

九州出版社2011年4月

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也是关于打工妹的政治经济学。

潘毅是国际知名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劳工、性别及文化政治、全球化及跨境研究,早年以研究珠三角的女工闻名,2005年凭著作《中国制造:全球化工厂下的女工》获美国C.Wright Mills奖。

她持续关注、访谈女工,揭示了打工妹在国家、资本主义和家庭父权制三重压迫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由于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分化而遭到劳动剥削和社会歧视:户籍制度束缚她们的流动,生产机器榨取她们的劳动力,她们必须结婚成家最后又回到父权制文化的压制中。

18、《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廉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国家级课题《潜在危机:中国“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曾经震撼全国的“蚁族”群体栖居的唐家岭(已消失)早就改头换面了。

《蚁族》有一个细节:在一个租住房里,调查人员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另一本是余华的《活着》。

“蚁族”是对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形象概括,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特征是“群体高知”、“失业”、“群居”,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比普通人有着更令人堪忧的现状、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

19、《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19本关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作者:项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8月

关于北京服装产业聚集群“浙江村”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每逢清退事件总被提及。

从1992年起,还在北大读大二的温州学生项飙走进北京南郊大红门的“浙江村”,用课余时间做田野调查,经过十个多月蹲点,写出《北京“浙江村”调查——一个社会转型中自发城市化群体的初步研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二等奖;项飙就读研究生时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写成硕士论文《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2000)》。

该书全面深入研究“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它作为不被北京接纳的“非正规经济”是如何推动社会变化的,描述“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企的互动,各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对策。

项飚现在是英国牛津大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牛津社会与文化人类学院研究员,专攻人口流动、移民劳工和经济变迁的研究,例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印度IT民工、东北移民等,其博士论文《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2012)》获得人类学界的重要奖项安东尼·利兹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75218.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4日 下午12:00
下一篇 2023年4月14日 下午12: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