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说:“雠,犹应也,从言雔(chóu)声。”

《说文解字》中说:“雠,犹应也,从言雔(chóu)声。”

繁体:讎

读音:chóu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雠,犹应也,从言雔(chóu)声。”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说:“雠者、以言对之。诗云无言不雠是也。引伸之为物价之雠。诗贾用不雠、高祖饮酒雠数倍是也。又引伸之为雠怨。诗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周礼父之雠、兄弟之雠是也人部曰。仇、雠也。仇雠本皆兼善恶言之。后乃专谓怨为雠矣。”

《尔雅》中解释说:“讎,匹也”。

《说文解字》中说:“雠,犹应也,从言雔(chóu)声。”

可能各位读者看上面两段典籍注释有些迷糊,那我们再来看看现代汉语对“雠”字的解释就明白了。

1.对答、应对。(对应上文“犹应也”、“以言对之”)

2.校勘、校对。(第1种含义的引申义)

3.相等;类同;俦匹。(第1种含义的引申义)

4.应验。(第1种含义的引申义)

5.符合、适当、匹配。(见《尔雅》的解释)

6. 报复。(对应上文“引伸之为雠怨”)

7. 卖(对应上文中“贾gǔ用不雠”)。

8.付给、酬偿。(对应上文中“引伸之为物价之“雠”,后作“酬”)

9.施行、运用。

10.同“仇”,①仇怨、仇恨。②仇敌。(对应上文“仇、雠也。”)

11.通“稠”。多次;屡屡。(《康熙字典》:“又或作稠”。)

12.中国姓氏。(《前汉·儒林传》中有:“沛人讎迁”。)

《说文解字》中说:“雠,犹应也,从言雔(chóu)声。”

“雠”字本义是表示对答,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和小篆字形像是两只鸟(隹)相对鸣叫的样子。中间的 “言”字在甲骨文中是古代用以警众的响器木铎倒置的形状。古代部落族长在召集族人开会宣布事项时,要先摇铃聚集民众,而后发言。因此木铎就成了 “言” 的代指。组合在一起的两只鸟(隹)是表示成对匹配的 “雔”字。而 “雔” 再加上“言”组合在一起,既是“从言,雔声”的形声字,也是两只鸟(隹)相对鸣叫的会意字。

校雠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整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西汉成帝时,以国家的力量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校理图书文献遗存的事业。刘向等人在工作实践中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程序,为后世所沿用。"校雠"一词的本义只是指"校正文字"、"订定篇次"两项工序,它在探讨过程中形成的学科也称为"校雠学",自北宋以后多改称为"校勘"及"校勘学",现将其称为单纯的校雠学,而将包含各项程序的工作及知识称为广义的校雠学。

组词:校雠(校对)、雠校(校对)、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雠问(辩驳问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89574.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29日 下午4:11
下一篇 2023年12月29日 下午4: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