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俎,读音zǔ(音祖),指事兼形声字。

异体字:爼(zǔ)

在作为姓氏时有三种读音:zǔ(音祖)、cuò(音错)、chuò(音绰)

当写作其异体字“爼”时,在姓氏中读作:jū(音居)

本义:古代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有四足,常用于陈设牛羊肉。

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彩绘方柱形四足漆俎 (湖北出土)

①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如:《论语·卫灵公》中有:“俎豆之事。”(注:“豆”是古代祭祀用盛干肉类食物的器皿)

②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中国姓氏。如:明代有官员叫俎有用。现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寿光、江苏丹徒、河南许昌、临颍、林县、滑县,辽宁,河北磁州、乐亭、无极、昌黎、涉县,山西太原、大同、运城,湖北武昌,福建宁德,台湾,内蒙古集宁等地。

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俎姓有3个来源:一是鲍俎氏,二是朱姓,三是祝姓。

①源于鲍俎氏,鲍俎氏复姓源出鲜卑族,今已不再,多改为汉字单姓俎氏。鲍俎氏,原为南北朝时期代北地区(今河北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地区)鲜卑拓跋部的一个小分支。北魏孝文帝期间鲍俎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俎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号称洛阳俎氏。

②源于朱姓,为明朝皇族后代。明末帝崇祯太子朱慈烺( lǎng)与弟弟朱慈炯逃到了河北乐亭冯家哨,改姓俎,是寄寓着以帝王之身祭天地先祖之意。俎家的第一代祖先名叫俎云阳。

③源于祝姓,为北宋大将祝靖公后代。祝靖公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姑父,秦桧谋害岳飞,株连九族,祝的八个儿子逃往河北磁县、山东济南、河南太康县等地,隐名埋姓,改为俎姓。

④爼(jū,音居)姓:比俎(zǔ)姓更为罕见的姓氏,一部分人本姓”爼(jū)”,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大部分人不认识,误改为俎(zǔ)。如今在山西,内蒙古集宁分布较多。

《说文解字》中说:“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侧吕切〕”由此可知,俎是一种古代礼器。

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古代字典体例的开创者明朝梅膺祚编纂的《字汇》中说:爼,俗俎字。

1996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正字通》中说:爼,俎字之讹。

“俎”字,金文象侧视的俎的形状(见下图),本义是切肉、盛肉用的几案形礼器,左侧像案腳(即俎足),右册象案板(即俎面)。后来专用「俎」表示切肉用的砧板。

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金文“俎”

古文「且」、「俎」皆像用以切肉和盛肉的礼器,其区別是「且」像从上俯视俎面,而「俎」像从旁侧视俎足和俎面。两横像俎面上的横格。

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金文“且”

俎足在演变过程程中与像俎面的「且」分离,即讹变为「俎」字中之「仌」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人聪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陈剑都认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根据已讹变的「仌」的字形之错误理解。

金文用作本义,表示割肉、载肉的礼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的西周中期文物三年兴壶上铸有铭文“「易(赐)羔俎」、「易(赐)彘俎」”。意指赏赐载有羊肉的俎、载有猪肉的俎。

又假借作「祖」,春秋晚期青铜器郑太子之孙与兵壶上铸有铭文“用亯(享)用孝于我皇俎(祖)文考”。意为进献食物,以孝敬我美好的祖先和有文德的先父。

说文解字——爼(jū)、俎(zǔ)

楚简“俎”

战国竹简也用作本义,表示割肉、载肉的礼器,《望山楚简》2号墓简有「四皇俎」等文字,是指四个大俎。同时又假借为「祖」,《清华简一.皇门》中有简文「俎考」,即祖先和亡父的意思。

《汉语大字典》中说:“俎”和“宜”原本是一个字,后来分化成两个字。“宜”字,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像屋里俎上有肉的形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90064.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1月2日 下午4:35
下一篇 2024年1月2日 下午4: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