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词古诗:直接封神的元宵佳节诗词

元宵节诗词古诗:直接封神的元宵佳节诗词

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译:有如春风把千万树繁花吹开,又把它们纷纷吹落,如流星如雨一般洒落。

元宵节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别名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从东汉汉明帝开始有了赏灯的习俗。

发展到国力雄厚的唐朝,元宵赏灯盛况空前,无论是首都长安还是乡村,处处张灯结彩,到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唐代诗人苏味道(苏轼的十一世祖),就有一首诗《正月十五夜》,描写长安城元宵节这一天的绚丽与繁华场景。

其中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之后到了宋朝,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已经不是春节,而是元宵。

这首词就是800多年前的南宋,辛弃疾走在临安(今杭州)的街道上,花灯璀璨,无数的烟火在夜空中如花绽放,星火交织,热闹非凡。

辛弃疾把这一幕记录下来,写下这首美轮美奂的元夕词,从此以后每一个元宵节都染上了这首词的色彩。

当我们看到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烟花绚烂的绽放,又如星星一般坠落,就会想起这一句经典诗句。

2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

东方骏《鹧鸪天·庆元霄》

译:寒冷的天气锁不住春天的气息,暖暖的炉火适宜烹饪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的传统民俗除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活动,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吃元宵。

元宵最早的名字叫“油画明珠”,非常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浪漫,在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有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根据《太平广记》的描述,油锤的做法就是用软面将枣陷油炸而成。吃起来又脆又鲜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炸元宵。

而汤圆最早的名字叫“乳糖圆子”,在南宋时时出现。发展到了明代才真正有了汤圆、元宵的叫法。

明末《明宫史》记录了北京上元节元宵的做法,“吃元宵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

自此汤圆一词在南方盛行,而元宵一词在北方盛行,南方也有流传。

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译: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柳树梢头,人们情意绵绵相约在黄昏之后。

元宵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特别浪漫又美好的节日,是我们古代的“情人节”。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很难有机会见面,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自由,不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可以随意谈男女朋友。

唐代苏味道的诗中说“星桥铁锁开”,指的就是元宵节的前三天取消宵禁制度,人们可以自由出入长安城。

白居易的诗中说“千门开锁万灯明”,描写的也是人们竞相出门,街道游人如织的盛况。

在这样一个月华如水的团圆之夜,多少有情人怀着热切的期盼翘首以待,与心爱人相偎相伴,互诉衷情。

就像这首词中的这位女子,积攒了一年的相思,满心期盼心上人的出现,只可惜“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月下孑然一身任泪水打湿春衫,动人心魄!

4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宋: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译: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如霜高高挂在天空,照见人儿像画中一样美丽。

三五夜:指农历十五的夜晚。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39岁左右,在杭州度过三年元宵节后,任职期满自行请调到密州,只为了与在齐州任职的弟弟苏辙更近一点。

初到密州的第一年元宵节,苏轼与民同乐,一起欣赏花灯,但是密州远远不及杭州的灯火璀璨。

“火冷灯稀霜露下”,人们击鼓吹箫热闹了一会,最后又转向田间耕种去了。由此自然而然的回想起了杭州的上元灯会。

月圆之夜,灯火辉煌,水与月相望,人们一个个盛装出游,盏盏花灯把人儿映照的如画中人一样美丽。

这样美丽的盛景,如今杭州的灯会依然可见!

5

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

《元宵夜思儿》

译:元宵夜里,一轮明月高悬、花影重重叠叠,桌上的一碗汤圆饱含情谊万千。

汤圆温润如玉,甜甜蜜蜜,象征着美好和团圆,是元宵节家家户户必备的一款食物。

它又不止是食物,更代表一种情结,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汤圆,一张张笑意盈盈的脸。

是爱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最后祝福所有人:祝你事事圆圆,祝你幸福团圆,祝你心想事成好梦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02947.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2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2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