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核心解析:申不害“术”的主要功能揭秘

今天我们就介绍申不害的术。术的主要功能是驾驭群臣,通俗来说就是国君管制臣僚的权术和方法。

申不害出生于公元前385年,是战国时期郑国京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郑国被韩国灭亡之后,韩昭侯拜申不害为相,辅助自己进行改革。

通过申不害的一系列改革,让韩国国富兵强,没有国家敢入侵韩国。

法家思想核心解析:申不害“术”的主要功能揭秘

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有一定的背景,公元前4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进入战国时代。三家分晋之后,后来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变法,迅速崛起,牢牢地控制了西河地区,也就是今天黄河和渭河的一片地区,而韩国被列为诸侯国,但是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当时晋国的“国无公族,卿族执政”的问题,群臣关系复杂,矛盾重重,没办法形成有效的执政力量。

而且春秋到战国的转变,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贵族势力衰落,而平民地位提升,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由平民阶层。社会结构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由初级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社会,向次级的以陌生人群组织起来的社会转变。

所以传统的家族治理模式不太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这个时候诸侯国的管理思想也要随着转变,需要新的行政管理思想和官僚团队,来管理分散的平民,向他们收租,并把他们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而申不害正是这方面的思想家和改革家。

法家思想核心解析:申不害“术”的主要功能揭秘

所以,申不害的“术治”不是一种玩弄权术的策略,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策略,术治的根本是通过调整君臣关系,让君主驾驭群臣,形成君主的权威,让群臣按照君主的指令行事。在《申子·大体篇》中说,大臣专权会导致国家灭亡,君主应该防止官员结党,防止大臣专权,不能让大臣反而控制君主,而应该让大臣单线向国君负责,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国君在车轮的中央位置,权力集中在国君手上。《韩非子》里面记载了很多韩昭侯通过权谋之术来树立权威。

其中一个故事说,韩昭侯的指甲盖掉了,他假装到处找,也发动内臣、近侍共同找。有人为了讨好他,就把指甲剪下奉上。其实,韩昭侯并没有掉指甲,他以此判断臣子是否诚实可靠。

因为这些故事流传很多,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法家思想的“术”一些阴谋诡计,在战国时代“术”也成了权术和阴谋的代名词。

但申不害的“术”治显然不是仅仅是一种权谋,而是一种治国思想,那申不害的术治的思想根基是什么呢?其实是刑名之学,自法家的先驱邓析提出刑名之辩之后,邓析是名家思想的鼻祖,名家思想也为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核心解析:申不害“术”的主要功能揭秘

申不害的思想中“邢名之学”也非常明显,在《申子·大体篇》中说: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名就是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名称确定了,职能、作用就确定,万事万物的真实情貌就呈现,无处遁逃。

圣人用名定分天下,以建立天下的秩序。善于治国的人,只要确定名分,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名,能自主确定的,那么事也能自我制定。因此掌握事物运动规律的人,名分自定,事物也自然确定。

这里申不害的思想包括名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

在《论语》中子路问孔子到了一个国家如何开始治国,孔子就说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名在儒家和法家思想中就是社会秩序和规则,也表示职位、职责、权力的匹配。

在《韩非子·权柄二》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韩昭侯喝酒醉了,和衣而睡。负责管理冠帽的“典冠”怕他受风寒,好心给他盖上被子。韩昭侯醒来发现身上盖着被子,就问怎么回事,得知是“典冠”做的,不但不感激,反而要治典衣、典冠的罪。韩昭侯认为,典衣负责盖被子却没有履职,是失职行为,典冠本来负责冠帽,非其责而行,还越职越权。总之,责任和权力不相称,都有罪。

法家思想核心解析:申不害“术”的主要功能揭秘

在《申子》中申不害还对“名”以及君臣关系做了很多原则性定义。他说:明君治国,而晦晦,而行行,而止止。三寸之机运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圣明君主治国,一定要隐藏本该隐藏的,执行该做的事,该禁止的一定要禁止。把握事物的根本,建立正确的执政根基,就能治定天下。他还说,圣明君主一定有明法正义,这好比用秤杆称轻重,目的是统一群臣的思想和行动。

申不害的“明法审令”主要是针对大臣,而不是庶民。韩非子在《定法》篇中评价申不害说,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申不害的“术”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因能而授官,按照人才能和德行而授予官职,对任用和考核官员有一套规则制度,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制度。第二个是,循名而责实,名就是职位和职责、权力,对于职位对应的职责和权力,有明确的规定。第三个是,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也就是君主一定要有生杀予夺,考核的权力,这样才能让制度得以严格执行。这三点就是“术”的核心,也是君主建立管理体系总的原则。

法家思想核心解析:申不害“术”的主要功能揭秘

商鞅和申不害虽然都强调“法”,但是商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法的对象不同,商鞅的法是对全体百姓,而申不害的法主要是官僚体系。商鞅的法权力在群臣,而申不害的法的权力在君主。韩非子认为,商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术各有好处,也各有弊端,商鞅的法贯彻能力更强,上下一心,很快让秦国强大,但是商鞅没有用术,不知道用术去制约群臣,以至于后来商鞅也作法自毙。

而申不害的术只注重上层统治阶级的关联,导致下层官吏和百姓无法可依,导致上下不齐心,改革没办法彻底贯穿。导致韩国虽然有万乘的优势,但是七十年都没办法称霸。所以,韩非子认为,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国富而兵强。

可以看出,韩非子对古代法家思想研究是非常透彻的。

那有了商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术就够了,显然还不够,因为作为一个治国策略,只能靠个人意志和君主权力去推动显然还是不能长久,还需要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思想理论层面实现自洽,让其治国理论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和正当性,而这个工作主要是后来法家思想家慎到完成的,下一期内容,我们就来介绍法家思想三个核心的最后一张拼图:慎到的势。看法家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如何完成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25029.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