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与《水浒传》中潘金莲:异同解析与深度比较

《金瓶梅》与《水浒传》中潘金莲:异同解析与深度比较

潘金莲作为在《金瓶梅》和《水浒传》中都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在大户人家做使女,因惹恼了大户而被嫁给了武大郎,因自己生得漂亮又不甘寂寞,在勾搭上了西门庆后联合其害死了武大郎,最后被武松杀死。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一形象在两部书中的不同。

一、在书中的地位不同

在《水浒传》里,潘金莲只是一个处在配角地位的次要人物。这一段故事的中心人物是武松,潘金莲只不过是为衬托武松重视手足之情、坚守为人大节的真英雄本色而服务罢了。实际上,有关潘金莲的故事也只存在于第24回到第26回里,而且与这个故事直接有关系的文字也不超过万字;但在《金瓶梅》里,潘金莲却是实打实的女一号。她在第1回就出场了,直到第87回才依然袭用《水浒传》武松杀嫂的写法,正式把她的故事画上句号。在这87回中,有83回都直接写到潘金莲,是书中所有人物所占篇幅最多的,也是金、瓶、梅三人中着墨最多的,可以说,关于她的描写贯穿了整部《金瓶梅》。

二、潘金莲形象的不同

《水浒传》在写潘金莲时是这样交代的:"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女使只是要去告诉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于他。"在《水浒传》中,当张大户要缠潘金莲时,她断然是拒绝了,于是大户怀恨在心,把年轻貌美的金莲嫁于丑陋无能的武大,所以《水浒传》的潘金莲是比较有原则的,知廉耻的。此时的她好像并不淫荡,反而带点贞洁烈女的味道,而且《水浒传》写潘金莲嫁给武大以后,虽然极不满意,但也还没有太多可指责之处;可在《金瓶梅》中,年老多金的张大户要收用金莲时,并未见潘金莲有什么反抗或者异议,她在王招宣家就已经开始"做张做致,乔模乔样",到了张大户家,更是把大户欢喜得"教他习学弹唱"。至于被张大户收用,更是没有任何意见。在《金瓶梅》里还有一段描写"那妇人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儿,一径把那一对小金莲故露出来,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门前弹胡博词,撒谜语,叫唱"十足一副淫荡女人的嘴脸。有了这么一笔描写,下文写她与西门庆一拍即合,就不显得突兀,也决不是偶然的了。所以,在《金瓶梅》的描写下,潘金莲的形象显得更为符合淫妇的身份。

三、潘金莲和西门庆初见的情景不同

先来看他们初次见面,《水浒传》的描述是:"回过脸来看时,却是一个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直钻过爪洼国去了,变作笑吟吟的脸。"之后二人便一问一答几句话就短暂地结束了第一次见面。而《金瓶梅》在这里则加入较长的一段文字用来描写两人在对方眼里的形象,主要是两人的穿戴、身材、面貌。有一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便是西门庆临去后潘金莲的一段心理描写——这是在《水浒传》所没有的。"当时妇人见了那人生得风流浮浪,语言甜净,更加几分留恋'倒不知此人姓甚名谁,何处居住。他若没我情意时,临去也不回头七八遍了。'却在帘子下眼巴巴的看不见那人,方才收了帘子,关上大门,归房去了。"《金瓶梅》的这段描写可以看成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两人一见钟情的铁证,《水浒传》只有西门庆对潘金莲的迷恋,并未见得潘金莲对西门庆初次见面有何想法,只知潘金莲道歉完毕就关窗进屋了,可见此时潘金莲还是比较保守的,没什么非分之想。而《金瓶梅》这段文字的加入,潘金莲风流多情的性格特征立刻塑造得更为饱满。

四、潘金莲对待西门庆的态度不同

潘金莲下帘子时,叉竿打到路过的西门庆。《水浒传》原文里是这样描写的:这妇人正手里拿叉竿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那人立住了脚,意思要发作;回过脸来看时,却是一个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直钻过"爪哇国"去了,变坐笑吟吟的脸儿。这妇人见不相怪,便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说道:"奴家一时失手。官人疼了?" ;《金瓶梅》原文里写道,妇人正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上。妇人便慌忙陪笑,把眼看那人,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得十分浮浪。……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越显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那人一头把手整顿头巾,一面把腰曲着地还礼,道:"不妨事。娘子闪了手?"两处对比可发现,《水浒传》中,叉竿打头后,紧接着写西门庆的表现——刚要发作,看到眼前是个妖娆女人,怒脸转成笑脸。《金瓶梅》中,叉竿打头后,紧接着写的是潘金莲的表现——慌忙陪笑,把眼看那人,见"生得十分浮浪",有"潘安的貌"云云。这样的改动,《金瓶梅》是要强调,潘金莲一见西门庆就率先动心,这与《水浒传》的先是西门庆色眯眯酥在那里并不一样。一句话说,二人勾搭成奸,《水浒传》中潘金莲有被动成分(至少表面上如此),但在《金瓶梅》,潘金莲率先对西门庆动心且主动盯着看。

《金瓶梅》与《水浒传》中潘金莲:异同解析与深度比较

五、潘金莲的生活经历不同

《水浒传》里的潘金莲一次关窗失手,叉竿落在楼下砸在西门庆头上,两人因此相识,后加上王婆的拉皮条,潘金莲走上了出轨和杀夫的不归路,最终和西门庆一起被武松杀死在武大郎墓前。《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作为第一女主,是被偷娶到西门家的,她和西门庆的相遇始于情欲,他们的关系也始终没有摆脱情欲,潘金莲始终是西门庆的泄欲工具,因为潘金莲对他变态情欲的配合,潘金莲一直是他离不开的人。潘金莲为在西门府立足,一面依附西门庆,另一面又讨好吴月娘,与孟玉楼联盟,使自己始终处在有利的地方。她在西门家刷存在感,和李瓶儿母子斗法,生活异常丰富热闹。西门庆死后,她因与陈经济私通被吴月娘赶出家门,寄居在王婆家里,最终被武松骗去剜心而死。

六、潘金莲死前的描写不同

两部书对同一段情节的描写,非常相似,《水浒传》里说的是武松"扯开胸脯衣裳",《金瓶梅》里说的是"两只手去摊开他胸脯",虽然看似结果一样,但透露出的深意却不同。

《水浒传》中的武松,用了一个"扯",这透露出武松对潘金莲的切骨之恨,毕竟潘金莲和西门庆、王婆合谋杀死了他的哥哥武大郎,不仅如此,潘金莲还与西门庆通奸,这都是武松无法容忍的,所以他杀死潘金莲,首先是因为心中充满了仇恨。当一个人的眼中心中充满了仇恨,或者说当情绪击败理智,占领了一个人的身心,那么这个人的眼中将不再有世俗的道德标准,也不会在那一刻继续做一个英雄。他眼中的潘金莲,不再是一个女人,而是杀人凶手。所以《水浒传》,里,武松扯开潘金莲衣服,完全就是被仇恨驱使和主导之下的行为。很多人说这时候的武松,把潘金莲看成猪狗一类的畜牲,所以扯开衣服杀死她。还有人说他就是为了羞辱潘金莲,所以扯开衣服杀她,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仇恨。他对潘金莲,恨不能食其肉断其骨喝其血,所以她在杀死潘金莲之后,又挖出了她的心肝五脏,割下了她的头颅。

《金瓶梅》中,用词比较柔和,说的是"两只手去摊开他胸脯"因为在此之前,武松已经把潘金莲的衣服给剥净了,"武松一提,提起那婆娘,旋剥净了,跪在灵桌子前。"也就是说,金瓶梅中,武松杀死潘金莲时,她完全是没穿衣服的。正因为没穿衣服,所以武松杀死潘金莲时,要摊开她的胸脯,这样才好下刀。那么武松为什么要把潘金莲的衣服都剥净呢?原因跟《水浒传》中基本是一致的,因为他的眼中充满了仇恨,且《金瓶梅》中这个杀兄之仇晚了好多年才有机会报,可想而知当武松看到潘金莲时心中的怒火。

七、作者对潘金莲的态度不同

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对潘金莲的不幸没有一句评价,对于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婚姻也没有表现出丝亳的同情,他的心思完全在写潘金莲如何之淫荡风流;而《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面对这段婚姻,还是给予了大量的同情。先加入了《山坡羊》来证明这是一段不公平的婚姻,"他乌鸦怎配鸾凤对!…好似粪土上长出灵芝。"接着,作者似乎还不过瘾,继续替潘金莲叫屈"看官听说:但凡世上妇人,若自己有几分颇色,禀性伶俐,配个好男子便罢了:若是武大这般,虽好杀也未免有几分嫌憎。自古佳人才子相配着的少,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客观上指出了男女相爱应是"情色相当",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的武大郎也多有嫌憎,对貌美年轻的金莲的遭遇很是不平。作者这一评论无疑给读者带来了审美指向。

综上,尽管《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是从《水浒传》中派生的,纵是同一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展现出的特点和人物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26477.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5月1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