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荆轲刺秦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对于荆轲失败的原因,后人也是众说纷纭。大致总结有三类观点:

其一:从战国历史政治成败的角度来看,荆轲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拦路虎之一,自然是不能成功的。

燕太子丹发起的刺杀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主义行为,即使刺杀成功,秦国一统六国的脚步只会延缓,但绝不会因个人危亡而改变。

孟子说“携泰山以超北海”,胳膊底下夹着泰山还想跨越北海,这是空想奇谈,到头来徒劳无功不说,还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其二:荆轲“没有金刚钻,却揽了瓷器活!” ,此话怎讲?

刺客文化在春秋战国相当发达,因为成本小,回报却是无限大。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

在《史记》中记载的四大刺客中,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吴王阖闾篡位成功;聂政刺杀权臣侠累成功;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可嘉;荆轲刺秦虽败犹荣,后世评价很高。

此外还有一起要离成功刺杀权臣庆忌,以及鲁国曹沫在会盟时劫持了齐桓公,并以此要挟齐国退还所侵夺的土地,也成功了。

在上述六起刺杀劫持案中就有四起成功了,其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可见回报率之高。

所以,燕太子丹在最后时刻想出刺杀秦王这个阴谋,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

但为何专诸、聂政、要离、曹沫成功了,荆轲、豫让却失败了呢?

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从个人能力来说,对于专诸而言,除了专诸的能力强之外,他的搭档公子光既是刺杀行动的策划者,又是现场的参与者,同时本身就是宗室贵族,权力极大,即使没有这次刺杀行动,他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政变成功。所以,专诸的成功赢在了搭档上。

对于聂政而言,他的成功纯属赢在个人能力上,一个字“勇”,两个字“勇猛”。他的刺杀行动直接明了,没有阳谋,也没有阴谋,仗剑杀入侠累府宅,一剑将侠累的胸膛刺穿,之后英勇就义。

对于要离而言,与其说是刺杀,不如说他用的是攻心战。为了达到刺杀目的,他首先取得了权臣庆忌的信任,从而成为了他身边的近臣,从心理上实现了与刺杀对象的零距离接触,那么找机会再刺杀他,也就变得轻松易得了。

对于曹沫而言,他的身份是大将军,本身心理素质过硬,胆识过人。他与齐国交战,屡战屡败,因此鲁国才不得不割让土地以求和。

所以,曹沫对于齐国是恨之入骨的,在齐鲁会盟上的劫持行动,既有个人恩怨,又兼家国仇恨,对齐王来个措手不及,看似莽撞,实则在心理上是很成熟的行为。

而对于失败者豫让和荆轲来说,他们首先输在了不得势上,赵襄子与智伯争斗,这是一场权势之争,赵襄子明显占优。

其次,豫让刺杀赵襄子仅凭一腔热血,没有搭档,也没有高超的策划能力,仅靠偷袭,而且还被发现了,这样的刺杀行动毫无含金量。

所以,不成功太正常不过了。

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那么,荆轲呢?在荆轲刺秦中,策划师有,就是他本人;搭档也有,就是秦舞阳;个人技能也算行,毕竟是剑客出身。

但综合来看,没有一项占优。荆轲去见秦王,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樊於期的人头,另一样是燕国要献给秦王的督亢地图。这两样东西的确帮助他得到了与秦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以说,他的策划还是成功的。

但他的搭档却是失败的,秦舞阳见到秦王,从气势上就输了,心理防线完全陷入崩溃,不但没有给与荆轲任何帮助,反而还对他的刺杀行动起了反作用。

在这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荆轲完全被孤立了。待图穷匕见之时,他自己也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

慌忙之中,他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匕首朝秦王胸口直扎过去,但却被秦王使劲挣脱了。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荆轲实际学艺不精。在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中只说,“荆轲好读书击剑”,还喜欢与当时著名的剑客谈论剑术,但并没有描述过他的剑术水平有多么高超。

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更没有史料记载,在刺杀秦王前,荆轲是否有实操过杀人的经验。在动身前,他一拖再拖,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的武士,但这个武士并没有出现,最后在太子丹的催促下,才匆匆带着秦舞阳入秦。

或许在荆轲的策划中,真正执行刺杀的实施者本是留给等待中的武士的,但无奈现实不允许,最终全盘皆输。

荆轲最后死得也很惨,不但没有伤及秦王半根毫毛,反而还被秦王执剑反杀,由此,人们还把荆轲的失败归结于兵器上的失败。

这也是我们以下要说得第三个因素。

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秦国的剑到底有厉害?

1974年,考古学者们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俑坑发掘了一把长剑,这是一把剑身镀金的青铜剑,光泽鲜亮,长91.3厘米,宽3.2厘米,两面起脊,四纵四锷。尽管历经两千多年,仍旧锋利无比,一剑可划透19张纸。

青铜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近身进攻兵器,春秋时代的剑一般在30厘米左右,到战国时代则发展到60-70厘米,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也不过55.6厘米。

青铜剑普遍宽而窄,以当时的水平,60厘米就已经是青铜剑的极限了。那么秦俑中怎么会有长达90多厘米的超长剑呢?

因为秦剑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秦代的青铜剑主要有三大特征,即铸造技术先进、锋利、剑身长。

为了保证青铜剑不易折断,铸剑师在冶炼时身铜里加入了锡。加锡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加少了,剑太软,加多了,剑太硬易断。

锡添加达到20%时,强度达到顶点,过了则急剧下降,很容易折断,而塑性则是在8%时达到最高,过了则下降,剑太软。

人们通过对秦剑进行了化学定量分析后发现:它的铜锡比使得青铜剑的硬度和韧度完美结合,刚好达到了一个均衡的理想状态。

而且剑身表面还经过铬盐氧化处理,所以即便埋在地下两千年,再出土时也仍然光耀夺目,锋利如新,而这项技术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将其列为专利。

在剑身的设计上,结构也更加合理。秦剑梯形弧度均匀递减,剑柄做得最宽,力量从后面向剑尖传递,剑尖处有分槽,这又增强了刺杀时的杀伤力。

介绍完秦剑的厉害之处,我们再回到荆轲的失败之处。当秦王看到地图中的匕首时,在躲避中想拔剑还击,但是连拔三次都没有成功。

荆轲刺秦反杀之谜:秦始皇兵马俑文物揭秘

对此,司马迁的解释为秦始皇的剑太长了,所以不能一下拔出。从上面对秦剑的介绍,可知,剑长确实是事实。

在千钧一发之际,秦国侍臣们提醒秦王,说让他把剑背到背上。于是,秦王照做,之后得以拔出长剑,一眨眼的功夫,秦王与荆轲的攻守发生变化。

秦王成了进攻者,上前执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最后他将匕首直身秦王扔了过去,秦王轻松躲过,匕首打在铜柱上落地。

秦王见荆轲手中没了武器,上前又对荆轲连砍数剑。荆轲身受八处剑伤,蹲坐地上留下他最后的遗言,之后被武士彻底结果了性命。

匕首与秦剑相比,完全不占优势,长度不及,杀伤力更不及,所以,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实际成败早已注定,所有的战斗都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荆轲刺秦失败了,但他那种不畏强权、敢于反抗、慷慨赴死的侠义精神,以及为理想主义献身的牺牲精神,不但值得赞颂和学习,而且更值得千古流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27349.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5月6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