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全球大多数文学家翘首以待的顶极荣耀。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1903年,第三届诺贝尔文学奖在易卜生等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大文豪获得提名的情况下,却意外地花落别家,最终由挪威戏剧家比昂斯滕·比昂松夺得桂冠,获奖作品是他的剧本《挑战的手套》。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挑战的手套》是一部关于爱情婚姻和道德伦理的作品,它揭示了西方国家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以及她们身上表现出的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及自主意识的觉醒。然而,通读这部作品后,给人的感受是,作品中女性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显得并不是很强烈,也不够彻底,颇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羞的表现。

那么,剧本中女性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不彻底的表现有哪些?造成作品中女性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不彻底的因素又有哪些?

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比昂松的作品《挑战的手套》的粗浅认识与理解,对以上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不彻底的表现

剧本《挑战的手套》以平民家庭的女孩斯沃华与贵族青年阿尔弗的曲折爱情为线索,讲述了以经营幼儿园为职业的纯朴女孩斯沃华正沉浸在与阿尔弗订婚的喜悦中,却突然得知未婚夫与别的有夫之妇的一段令她不耻的行为。也许,在当时别人的眼中,这样的行为不算什么,而在追求纯真爱情、品行高尚的斯沃华看来,这样的行为就是耸人听闻,是晴天霹雳。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于是,愤怒中的斯沃华甚至将手套扔向了阿尔弗,以宣泄自己内心的失望与不满。在业已订婚,男尊女卑的时代,斯沃华的这一举动无疑被视为一种对权威的挑战,剧本名为《挑战的手套》,即由此而来。然而,这样的名字,便已借用软绵绵的手套象征了挑战力度的软弱。

  • 1、《挑战的手套》中的情节处理相对平淡,矛盾冲突相对平缓

作为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戏剧作品,比昂松的《挑战的手套》的情节略显平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也不够激烈。

首先,《挑战的手套》这部剧本,始终贯穿着明暗两个线索,但两条线索在演绎过程中,细节处理不够扣人心弦。

戏剧以斯沃华与阿尔弗的曲折爱情为明线,以双方家长为打嬴与瑙丝太太的官司而达成的交易为暗线。总体来说,作者比昂松在演绎斯沃华与阿尔弗的爱情波折,以及双方家长幕后的思想交战时,确实进行了巧妙的构思,从而颇具匠心。

为了体现出两位年轻人爱情的曲折,比昂松在明线叙述上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戏剧开场不久,即以诺登医生与里斯太太的交谈引出斯沃华与阿尔弗隆重的订婚晚宴,进而以斯沃华本人柔情似水地沉浸在订婚仪式后的喜悦中,及其父母里斯夫妇欢快的表现,突出表达了他们对这桩婚事的满意,尽管各自基于这桩婚事的出发点不同。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然而,作者突然笔锋一转,随着卡尔·霍夫的出场,斯沃华意外地得知了未婚夫阿尔弗与霍夫去世妻子之间的秘密。当然,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样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在斯沃华已经得知阿尔弗丑闻后的细节描述显得相对单薄,感动人心的力度不够深入。对于有学识、有理想、甚至是有着道德洁癖的斯沃华来说,作品对她听闻噩耗后情感反应的表现描述有些平淡。比昂松是用这样的母女对话来阐释她们对阿尔弗与有夫之妇之间的不贞行为的:

里斯太太 :不是的,我是说生活并非你想象中的那样。特别是夫妻之间,有时候宽容才是最重要的。斯沃华: 您说得没错,但这是对那些不足挂齿的事情而言。里斯太太 :真的只是对那些不足挂齿的事而言吗?斯沃华 :当然了——比如说个人的一些特殊嗜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只是些小事情,和人身上长疣一样正常。相反,对于道德品质这一方面,是绝对无法原谅的。

这样冷静的交流方式,总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受,从而使作者“欲抑先扬”的艺术感染力相对减弱。一个听闻未婚夫有过出轨行为的道德洁癖者,是应该有着比常人更强烈的情感反应,是应该有着扣人心弦的细节刻画,而不是像哲学家那样的耐心说教。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其次,《挑战的手套》虽然两条线索时而并行,时而交织在一起,但矛盾冲突显得不够激烈。

比昂松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将斯沃华与阿尔弗爱情的波折这条明线与双方父母合作又斗争的暗线处理得相得益彰。作品在交代了阿尔弗出轨行为,使明线的戏剧冲突得以突显时,实际上事先已经通过戏剧开头里斯太太得到阿尔弗父亲的帮助,打赢与瑙丝太太的官司时,为暗线的发展和矛盾的升级做好了铺垫。

因为瑙丝太太恰恰是斯沃华的父亲、里斯太太的丈夫、里斯先生的出轨对象。当斯沃华得知自己心目中虽然风流倜傥、但坚信人品无瑕疵的父亲也有同样的不洁行为时,两条线索便由平行交织在一起,戏剧的矛盾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升级。

但是,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依然显得不够激烈。尤其是在双重打击下,作为戏剧主人公的斯沃华,作为作者融入赤子之心想要着力突显的具有抗争精神和自主意识的新时代女性,作者塑造时给予的力度依然不足。比如斯沃华听闻心目中堪称道德标兵的父亲出轨后的表现:

“噢,妈妈!——您让我在这个家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却不让我知道和自己待在一起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您教我去宣讲最崇高的原则,却让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而不自知!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将水落石出,你想想别人会在背后怎么说我们呢?”

斯沃华充满理性的分析及其对家庭荣誉的担忧,在某些时候显得比自己的母亲更为成熟和老练,这样的语言及情感表现,使得本应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时如洪水决堤般的矛盾冲突戛然而止,也为剧终时斯沃华的妥协埋下了伏笔。

  • 2、《挑战的手套》中的人物性格不够鲜明

在《挑战的手套》这部剧作中,比昂松给予人物不同的个性,但又有很多类型化的人物痕迹。

比如男性角色中的里斯先生及阿尔弗的父亲克里斯滕森,作为男权社会和世俗家庭的主宰者,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面。他们处事现实,遇事并不是首先去解决好事情本身,而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往往对事情遮遮掩掩,以求偃旗息鼓。他们的出发点,恰恰体现了作品问世前后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一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同样,作为女性角色中的里斯太太和克里斯滕森太太,她们既对夫权社会女性地位及处境有不满的一面,却又恪守着夫权社会下给予女性忍耐、服从等道德准则,她们是时代的牺牲品。

反观斯沃华,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从事着高尚的职业,同时,她对当时资本主义的某些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她的身上,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自主意识,也拥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精神。但是,斯沃华的最后妥协,与其说是对爱情的妥协,不如说是对现实的妥协。

阿尔弗: 再见!斯沃华!我还是有机会见到你的吧?还有机会对吗?(转身准备离开,又停在门口)我必须得到一个清晰明了的答案,让我能够更好地记住——请向我伸出您的手吧!(听到这话,斯沃华转过身面向阿尔弗,伸出双手。他走出门。里斯太太走出房间。)里斯太太 :你终究还是给他留了一点西望,对吧?斯沃华: 我想——是的。(她靠在母亲的怀里。)

作者让斯沃华在最后一刻的妥协,淡化了他想要倾心宣扬的女性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削弱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对于文学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要求是这样表达的:

“如果你想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那就让它像开始时那样,一直保持到剧终,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造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不彻底的经济和思想因素

作为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处于正在上升时期的道德伦理剧,作品中的女性思想既受到特定时期各种因素的推动,又受到其制约。

  • 1、经济发展中女性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欧美大部分国家业已完成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如上弦之箭,蓄势待发。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当工厂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先进机器的使用与推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女性逐渐走入社会生产中的相关部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无不与生产生活当中的这些因素有关。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然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依然任重而道远。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胡适是这样认识中国的女权现象的:

“你看中国男女的终身,一误于父母之初心,二误于媒妁,三误于算命先生,四误于土偶木头,随随便便,便把中国四万万人,合成了许许多多的怨偶,造成了无数不和睦的家族。”

西方近代女性地位及权利确实有高于中国女性权力与地位的许多表现,但其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何况北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略逊于西欧。女性从家庭走入社会之本质变化,大概也是进入二十世纪的事情了。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所以,比昂松写作《挑战的手套》的十九世纪,女性在挪威,甚至在挪威外的其他欧美地区,其主人翁地位尚未得以最终确立。而女性总体上有限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影响了女性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的发展。

  • 2、基督教路德宗下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缓慢

近代以来的西方思想解放运动,首先是一场男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得以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对挪威社会来说,宗教改革形成的基督教路德宗,到19世纪后期,信奉者占全国90%人口以上。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当宗教改革的先驱捷克人约翰·胡司被绑上火刑柱时,他却以仁慈的祷告予以回应:

“主耶稣,为了你,我平静地忍受这样残酷的死亡。我祈求你宽恕我的敌人。”

后来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公开宣称:

“约翰·胡司在波希米亚牢房中预言的那只天鹅就是我,当时他说‘你们今天会烧死一只鹅,但一百年后他们将会听见一只天鹅的鸣唱,而且不得不听。是的,若上帝喜悦,这只天鹅将会持续不断地歌唱下去。”

由此而形成的路德宗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扩张,便是向北,一直扩展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等国。

犹抱琵琶半遮面,浅析《挑战的手套》中女性自主意识的局限及原因

马丁·路德的宗教教义便是对当时发展中的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持。但路德宗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走的是回归原始基督教的做法。而原始基督教思想中本就融入了与它息息相关的犹太教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近代社会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削弱了她们的抗争精神,强化了服从意识和顺从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比昂松的《挑战的手套》由于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一方面,想要突出新时代女性的自主意识与抗争精神,另一方面,这样的新思想却又不得不受到时代局限性的束缚,从而在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的传达中表现出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作品仍不失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9324.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