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读书籍《半轮黄日》读后感:一个属于非洲的苦难

本文大概3200字阅读需要      8分钟

NO.01

对于这块大陆,每一个智人后代的DNA里都有产生共情的一段代码。平日里,它隐藏极深而被忽视,但只要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激活,就能让人心潮澎湃。

2016年踏上非洲大陆,纵贯三个国家,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令人惊讶的壮阔美丽和富于生命力,也亲身感受到了令人怅然的混乱落后和贫于生产力。这是一个融合了我们可以想象的各种国家社会冲突的混沌体,也是一个最美朝阳与血腥暴力共存的神秘地。

关于这块土地,《走出非洲》里有过描述,《夜航西飞》里有过描述,但这些都属于西方人眼中的非洲。关于这块土地,《梦游之地》、《森林之舞》才是正宗表达。到了二十一世纪,非洲文学的旗帜悄无声息地落入到一个和我同龄的非洲女性手中。

2003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南部城市埃努古,年仅26岁的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首部长篇小说《紫木槿》一炮而红,获得2004年橘子小说奖的提名,2005年英联邦图书奖最佳新人小说奖。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半轮黄日》获2007年橘子小说奖,奥兰治小说奖。2009年,小说《绕颈之物》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提名。2010年,阿迪契入选《纽约客》评出的“二十位四十岁以下的小说家”。2015年,《时代》杂志评选阿迪契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

其代表作《半轮黄日》是BBC评选出的“12本21世纪最棒的小说”榜单中唯一一本非洲作家的作品。评委们以简练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70后尼日利亚作家30岁写出的史诗般作品。
人生必读书籍《半轮黄日》读后感:一个属于非洲的苦难
也许,曾经养育过非洲最伟大的文学家钦努阿.阿契贝、沃莱.索因卡的尼日利亚,也赋予了这位女国民无与伦比的才能和激情,才让她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耀眼光芒。虽然著作数量不多,但“西非的托尔斯泰”、“小女子,大手笔”、“钦努阿.阿契贝真正的传人”等赞誉不绝于耳。

和她所有仰望的非洲文学巨匠一样,阿迪契的小说远远超越了描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层级,她的每一个文字都痛苦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责任:记录,回望,反思以及提醒----不能遗忘。

NO.02

《半轮黄日》的故事发生在尼日利亚。它拥有250多个民族,加之殖民国家对非洲事务的插手,整个国家始终处在战乱和动荡之中。这部小说的的视角聚焦于中国读者陌生的1967-1970年尼日利亚内战,也称比亚法拉战争。

半轮黄日既是书名,也是彼时比亚法拉国旗的模样:红色代表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民的鲜血,黑色代表哀悼,绿色代表繁荣富强,中间的半轮黄日代表灿烂的未来。
人生必读书籍《半轮黄日》读后感:一个属于非洲的苦难
可是,无论尼日利亚还是比亚法拉都没等到光明的未来。

尼日利亚最有影响的是三大部族:北部的豪萨-富拉尼族、西南部的约鲁巴族和东南部的伊博族。比亚法拉地区的伊博族经济最发达,受教育程度最深。国家独立后,政府、军队里到处可见伊博族官员。而约鲁巴族和豪萨-富拉尼族认为自己在独立运动中同样做出了贡献,权力应当重新分配。1966年2月和7月,尼日利亚连续发生两次流血政变,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比亚法拉认为只有脱离联邦,才能保住属于伊博人自己的资源和财富。其领袖奥朱古在政治中心埃努古发表《比亚法拉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尼日利亚联邦,成立独立的“比亚法拉共和国”,随即南北战争全面爆发。1970年比亚法拉共和国战败投降,尼日利亚内战结束。

人生必读书籍《半轮黄日》读后感:一个属于非洲的苦难

在三年多的内战期间,超过200多万人死于战争和饥荒,形成二十世纪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之一,直接引发“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成立。

NO.03

《半轮黄日》在长达500多页的篇幅里,重点塑造了五个主角:双胞胎姐妹奥兰娜和凯内内,她们各自的爱人奥登尼博、理查德以及奥登尼博的仆人乌古。五个人如同一个群像,勾勒出二战后尼日利亚的社会构成:本土知识分子阶层、本土商业和权力阶层、西方进入者以及社会下层的人民。这五个人各有各的人生经历,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山河巨变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奥兰娜和凯内内出身富贵,是本地富商之女。但前者海外留学的经历让她“离经叛道”,鄙视自己的家庭,和“革命爱人”奥登尼博教授一起献身教育和研究。而后者高冷精明,长袖善舞,是家族事业的接班人和操盘手。老实本分的英国人理查德拜倒于凯内内的石榴裙下,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身份,不断打量着熟悉又陌生的爱人,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从尼日利亚乡村来到城市的男孩乌古,则以一个尚未成熟孩子的眼光,见证和评判着男女主人、纷乱的战争以及悲惨的现实。

作者巧妙地设计了整部作品的框架结构,时间横跨整个六十年代,共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模块:第一部六十年代初、 第二部六十年代末、第三部六十年代初、第四部六十年代末。这样的编排既让背景和人物的交代滴水不漏,又引入了若干悬念有待后文解答,更让战争的经过以及后果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清晰和凸显。
人生必读书籍《半轮黄日》读后感:一个属于非洲的苦难
战争是一部野蛮和强力的机器,它带着摧毁文明和美好的终极使命,让每个身陷其中的人以及人生都发生最彻底的改变:高谈阔论的知识分子成天浑浑噩噩,借酒浇愁;生活优渥的大家闺秀开始在红十字门口排队争抢食物;亲见大屠杀惨状的奥兰娜饱受刺激致瘫痪半年;不苟言笑近似冷酷的凯内内看到自己的手下被弹片击倒而精神崩溃;淳朴善良的乌古犯下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

被战争挟裹着艰难度日的每一个个体都被迫经受命运考验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作者以五位主角各自的视角和口吻讲述着不同阶层人员的故事,在波澜不惊的描述和所见所思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以及战争的狰狞。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忠实地记录了主角们的短暂快乐和长久痛苦,记录了他们卑微与伟大轮番出现的生活,记录了生存与死亡交织的经历。《半轮黄日》是微观的,日常琐事、生活起居、颠沛流离是小说的丰满血肉,让作品在细微之处闪耀着人性之光。那些发生在非洲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生动性,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亲近感。《半轮黄日》是宏观的,社会变化、政权更替、军事对抗是小说的伟岸骨架,让作品在宏大叙事中清晰地传递着历史责任。骨架和血肉合体而成整个时代的模样,身后是跨越时间和地域,对于种族以及国家的不同观念。

《半轮黄日》是六十年代也是整个战后的一个缩影,是尼日利亚也是整个非洲的一个缩影。在非洲大陆上,昔日的殖民者纷纷离场,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但独立的到来并没有将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涤荡干净,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和平幸福。在某种程度上讲,国家的独立不仅没有解决之前的问题,反而是让民族、人种、族群的冲突更加尖锐,脆弱的社会关系和国家治理很快崩塌。

以奥登尼博教授为首的知识分子激动地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普通百姓卑微地匍匐于强权之下。战争摧毁了文明,更将仇恨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上。
“不同的价值观、民族观、社会观难以调和却被缠绕在一起,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被撕裂了信仰与文化,痛苦却又无所适从,但是他们仍然沉默地承受着一切苦难,并保有自己坚忍的本性,寻找着未来的出路。幻想建立平等富强的民族国家却等来满目疮痍,期望丰衣足食却承受饥馑病痛,渴望和平共处却遭遇残暴杀戮----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始终无法跨越----这是非洲的过去,也是非洲的现在;这是战后数代非洲精英分子们心中最大的痛苦,也是非洲普通百姓身体最大的痛苦。

NO.04

“暴力的受害者和作恶者双方都应该为暴力历史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哀痛,承担责任并加以补偿;如果保持沉默或者掩盖暴力,拒绝承担责任,心理的创伤和畸形就会传递到后代身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暴力循环重复之危险就根源于这种创伤的代际传递。----后殖民主义学者施瓦布我们无奈地看到,尼日利亚内战之后数十年里,民族真正和解依然遥遥无期。伊博族依然无一人能够在政府和军队中担任要职,而尼日利亚官方对这段屠杀和饥饿的历史更是讳莫如深。
人生必读书籍《半轮黄日》读后感:一个属于非洲的苦难
“(内战)至今仍是制造分裂的话题......因为这是我们都想回避的话题,我们都假装不曾发生的事件。但集体遗忘只是掩耳盗铃的可笑之举,万马齐喑的可怕冷静之下是日益加剧的疏离和不信任----新的不安定因素又在某些角落蓄积力量。

《半轮黄日》希望通过文字来重构历史记忆,推动和解和对话,最终清除暴力的公共创伤和政治文化。作者坦陈希望这本书能被每个地方的人都阅读到,因为:
“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残酷暴行,即使是发生在别的国家,或者是过去,每个人都有记住这些罪行的道德责任,借由对人类创伤的共同记忆,不仅可以认识到苦难的根源,还会就此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
每个人对苦难都不该遗忘。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2698.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20日 上午10:21
下一篇 2021年10月21日 上午9: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
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