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 鉴缶,是一种鉴与缶组成的青铜套器。单独使用时,鉴是一种大型水器,缶是一种盛酒器。把缶放到鉴中一块儿使用,就是“鉴缶”。

为什么要一块儿使用呢?因为鉴与缶之间的空隙,夏天可以盛冰来冰酒,冬天可以盛热水来温酒,真正是“冰温两用器——品质生活好帮手”。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战国鉴缶

鉴缶,在战国时期很常见。曾侯乙鉴缶之所以大名鼎鼎,是因为一、形体巨大,二、设计巧妙,三、造型精美。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 曾侯乙鉴缶为方形,高63.2厘米、边长76厘米、重168.8公斤,共出土了两件,形制大小都一样(重量稍有差异),一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另一件藏在国家博物馆。

与前面照片中的鉴缶相比,曾侯乙鉴缶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优势:有鉴盖!

有了鉴盖,冰块不容易融化,热水不容易变凉。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鉴盖是个回字形,中间的空间恰好卡住缶口和缶盖。图中隆起的部分就是缶口和缶盖。缶盖四角附坚环钮,取酒时,只需打开缶盖即可。

回字外圈四边各有两对四只突出的鸟喙形小耳,可以将鉴盖撑在口沿上。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鉴盖内层略高,饰变形蟠龙纹,外层饰勾连纹。纹饰镂空浮雕,在遮盖的同时,又可透气。

四边中部各有一环钮,方便拿取。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 鉴身口长63.4厘米、宽62.8厘米,直口、短颈、深腹、平底。

口沿四边中部各有一块曲尺形接檐式附饰,四角各有一块L形的,上饰繁密往复的蟠螭纹。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八块接檐式附饰之下,攀附着醒目的八条龙。龙身呈S形,拱背回首,伸足翘尾,突眼小耳短象鼻,看起来萌哒哒的。身上鳞片清晰,尾巴分叉展开,还有两朵小花绽放于上,相当特别。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底部有方矮的圈足。承托的四只小兽昂首张口,前肢上举,后肢着地,看起来十分卖力。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鉴、缶内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与其他曾侯乙青铜器保持一致。

曾侯乙鉴缶因其庄重精美的造型,被选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击缶”的“缶”的原型。不过准确地说,击的是鉴,而不是缶。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欣赏过了曾侯乙鉴缶华丽的外表,下面来看一下它的内部机关。

前面我们谈到曾侯乙鉴缶比一般的鉴缶大。一般的鉴缶,鉴与缶之间的空隙较小,缶在鉴里不存在晃动浮起的问题。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但曾侯乙鉴缶形制巨大,鉴与缶之间的空隙也较大,这样可以装入更多的冰块或热水,制冷和保温的效果更好。但这样的话,缶就不太稳固,特别是无酒或酒少时,容易漂浮晃动。

为了把缶固定在鉴内而不动,工匠们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方缶高 51.8 厘米,直⼝溜肩,⿎腹下收,腹部四边各有一坚环耳,平底之下还有矮矮的圈足。

圈足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 鉴内底设有三个弯钩。放置时把缶底的三个榫眼与鉴底的三个弯钩扣合,这样缶就被牢牢地固定住了,十分巧妙。

再加上鉴盖卡住缶颈,那真是“纹丝不得动”。

据说其中一个弯钩是活动的,可以自动倒下。但我没想明白是怎么“活动”的。

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曾侯乙鉴缶

如此的颜值+内涵,怎么不让人叹为观止呢?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早期,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擂鼓墩,藏于湖北博物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91562.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1月7日 下午3:55
下一篇 2024年1月7日 下午3: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