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这一系列的摄影作品,都是内蒙古通辽1924年的一批旧相片,它们都是从1924年到1944-1944的《亚东印画辑》中提取出来的,而《亚东印画辑》早在1924年九月就已经在大连出版了。《画辑》按一定的题材,以十幅图片为主要题材,介绍了我国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每一幅画的后面,都配上了一句话,这句话很有历史意义。让我们跟着这一系列的旧图片走进曾经的内蒙古——通辽。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通辽,又称哲里木盟,位于内蒙古的最东端,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中间是一片富饶的绿色平原,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通辽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它是蒙古族的起源之地,曾诞生过清朝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也曾诞生过清朝名将僧格林沁和蒙古族的民族豪杰嘎达梅林。1926年,科尔沁大草地上,放牧着绵延不绝的牛群和绵羊。昔日蒙古族人以牧人生活,草原上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牧场,一眼望不到边际,一眼望不到边际,一眼望不到尽头。科尔沁大草地地处内蒙古的最东端,西部紧贴锡林郭勒大草地,北部紧贴呼伦贝尔大草地,幅员广阔,风光秀丽。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1926年,通辽,一个蒙古族的牧人驾着一辆大马,穿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地。通辽的先祖哲里木盟建于清朝初期,哲里木为蒙古文,源于清朝哲里木山上的十旗会盟。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一九二四年,通辽,位于白音太来的一处荒原上,一站一坐,一坐一卧,一坐一卧。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1926年通辽蒙古族牧户在荒原上搭建的“奥包山”,奥包山是蒙古文“堆子”的意思,指的是用“石头堆”,“土堆”,“木块堆”等人为堆积而成的。昔日蒙古四野皆有,大多以石块、砂砾、木柴等堆砌而成。“敖包”原本是一种由人民在广袤的大平原上用岩石筑就的路途和疆土的符号,后逐渐发展成为祭祀山神、路神以及祈祷丰收和家人幸福平安的符号。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通辽莫力庙双塔1926年建于新疆。莫力庙又称“莫林庙”,坐落在通辽城西,清顺治时建造,康熙朝初落成。它既有藏族招呼寺的特点,又有中原寺院的特点。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不断扩大,修建了数千座寺庙,在全盛时期共有三千多名喇嘛和两千多名看守寺院的和尚。莫力庙在那时是非常有名的,有“蒙古大平原上最大的寺庙”的美誉。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1926年莫力庙主殿,莫力庙由于位于辽河的转弯处,并被当地居民称为“莫力”,故被称为莫力庙。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1926年,通辽,一座由蒙古族牧人堆放的两座粪仓。蒙古文叫“阿日嘎勒”,是一种干燥的粪便。从古至今,蒙古族人都把它当肥料,当生活的燃料。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一九二四年,两位朝鲜族妇女在通辽歌舞。第一批进入通辽的朝鲜族,是在1900左右为修建中东公路而招募大量朝鲜族工人时开始的。在高铁开通后,一部分农民选择在高铁上打工,一部分选择到适合稻田生长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

内蒙古通辽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海

一九二四年,通辽,一位朝鲜族妇女正端端正正地站在一个阶梯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97736.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1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