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失去的不止是四十余万军士,还有赵国的灵魂。对于这样的大败,赵孝成王与赵括的责任有限,恐怕更大的责任在赵武灵王身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赵武灵王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但他没有。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进攻中山,把赵国的边界向北推移至燕、代相邻,向西北扩展到云中、九原二郡。

云中、九原二郡的设置,使得赵国建立起一道战略防卫墙,以此可以从北部窥探秦国。而且秦国北部防守薄弱,赵武灵王的构想是从云中、九原一带,绕过函谷关南下攻打秦国。

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战略性的计划,可惜的是,由于赵国陷入内乱,赵武灵王惨遭饿死沙丘宫,这项计划也就被彻底搁置了。

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在赵武灵王死后约八十年,秦始皇经此一带修建了全长约一千八百里的秦直道,这条直道成为支援边防的重要交通干线,有人将之称为“秦朝的军事力量高速公路”。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在军事方面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只不过政治眼光实在太差,使得赵国后期发展陷入战略被动。

如果赵武灵王不退居二线,再多活十年以上,头脑清醒不犯糊涂,使得赵国沿着他的军事战略向前走,那么像长平之战这样惨烈的大决战,或许可以避免。

那么在赵孝成王时代,如果要保证长平之战不败,赵国需要达到哪些条件呢?

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上党之战不能输,守住韩上党,再将其与赵上党合为一体,这样至少上党郡成为抗击秦国东侵的重要堡垒。

其次,秦国内部出现分裂,停止施行商鞅变法的政策,或改变东进战略;

第三,韩、赵、魏必须紧密联合在一起,最好能达到强盛时期的晋国,并且充分认识到秦国的潜在威胁,坚定推行联合抗秦的战略方针;

第四,不论赵国,还是韩赵魏三国,内部没有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

以上条件满足两条,秦国的东侵就会受到影响,但以上条件在现实中每一条都很难实现。

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上党之争不可避免

上党之战是长平之战的前因,战前曾先后发生了秦韩上党之战、秦赵上党之战,那上党郡究竟是何禁地,为何成为秦国的必争之地呢?

上党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在晋国分裂时分别被韩、赵、魏瓜分。

据《战国策·西周策·韩魏易地》记载,韩、魏两国曾做过一次土地交易,交换之后,“韩兼两上党以临赵”,那么也就是说,韩国拥有了魏国的上党,此后,上党即被分成了:韩上党和赵上党。

而魏国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交易,极有可能与魏国迁都大梁(开封)有关,因为战略重心要以大梁为核心,扩充战略缓冲区。所以,上党地区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据史料记载,韩上党有十七城,赵上党有二十四个县。这两个上党郡对韩、赵两国尤为重要,特别对于赵国,是都城邯郸西南部的屏障,是阻截秦国东侵的最大战略缓冲区,可以说“无上党则无邯郸”。

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但随着秦国的崛起,韩国遭受了来自秦国的持续攻击,韩国的少曲、高平、陉城、南阳、野王,先后被秦占据,最终斩断了韩国本土与韩上党之间的交通线。

面对秦国强大的攻势,韩桓惠王只好答应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求和平,但诡异的是,韩郡守却把韩上党献给了赵国。

从军事战略上看,赵国接受韩上党没有问题。因为如果韩上党被秦占据,那就意味着秦国的边境与赵上党接壤,赵都邯郸的西南大门不再有缓冲区,秦国就如一把利剑高悬于赵国头顶,让赵国日夜不安。

赵国答应接收韩献出的上党之后,便派出使团和军队前去接收,老将廉颇率领四十万大军前去接收上党,但遗憾的是,秦国的动作更快,等到廉颇到达上党附近时,秦国已经抢先一步攻陷了韩上党十七座城池。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取上党,上党守军败退到赵国,所以,才有了此后廉颇退守长平,进而演变为一场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长平之战。

由此可见,如何处理韩上党地区,对于赵国是一大难题,接收与否都躲不开秦国的攻击。

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秦国为什么没有分裂?

一直以来,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之地,离中原较远,与中原地区在思想文化上有差距,所以备受中原诸侯国的歧视。

但依当时的形势来看,人文思想并不是主流,政治、经济、社会、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也有着他们的标准文化,那就是军事铁血文化,目标就是打赢,虽然粗野,但是很管用。

所以,秦国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比较单一,就是批量生产农民和战士,除了搞经济建设,就是军事建设。

尽管从长远来看,秦国因缺乏人文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最终为此付出了亡国的代价,但在当时看来,与中原诸侯国相比,其实用性更大,更符合当时的发展。

秦国是一个有野心的诸侯国,从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开始,就已经有了东进的野心,只不过当时被强大的晋国阻止了东进的步伐。

从秦献公开始,秦国东进的野心开始不可遏制。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到秦王嬴政,前后八代,东进战回复都不曾动摇过。

从秦国的整体发展来看,东进一直是西秦的战略目标,历经多代人均未曾改变,像这种国家发展大战略,赵国则是没有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但如果没有秦国的国家发展大战略做为支撑,很难想象商鞅变法会持续推行下去。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开始有了一系列的标准化政治产品,如军攻授爵制度、农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

这些政治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秦国上下的管理效率,使得秦国国力更好地服务于战争。

而且秦国所建立的军功授爵制度,不只对国家有好处,对个人更有好处,这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所以,从方方面面来看,秦国都很难分裂。

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韩、赵、魏为何联合不到一起?

三家分晋时,韩、赵、魏可以做到合力对付智伯,为何到了应联合对付秦国时,三国却无法再次合作了呢?

三家分晋时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分裂上,一旦成功,三家都算是华丽升级。而到了应对秦国时的主要矛盾则集中在争霸上,战国七雄中必要争出一个最强国,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消灭对手,没有了共同的利益,很难再建立起统一的抗秦战线。

三个诸侯国中,各自实力不均,彼此征战也不断。独立后最初以魏国最强,但经桂陵之战(魏赵之战)、马陵之战(齐国趁着魏、韩大战时,出兵攻打魏国)后,魏国彻底走向衰落。

三国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征战不断,没有可能坚定的联合在一起,况且秦国在对外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从战国时期流行的“合纵与连横”到由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秦国通过外交手段不断离间着六国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其他六国无法坚定联合。

长平之战若赵胜,历史轨迹将变?四大条件缺一不可

难解的腐败问题

战国末年,六国朝政腐败严重,如廉颇被临阵换将,李牧被冤杀,我们所熟知的屈原之死,楚国之亡;以及秦国的离间计为何能屡屡得手,主要原因就在于腐败问题。

邯郸之战时,平原君能做到散尽家财誓死保卫邯郸,为何在长平之战时却不如此做?

廉颇的战法确实给赵国后勤带来压力,赵国宗室认为他怯战,最后将其撤换,除了秦国的离间计,赵国不愿倾尽所有支援廉颇也是主要原因,他们不愿付出重大牺牲,只想用微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益,结果却自食其果。

综上所述,如果赵国长平之战不败,要想改变历史走向,仍需诸多条件支撑,否则很难打破秦国所建造的堡垒。但这些条件在当时看来,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25348.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