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它刚出版时,差点变废纸)

本文共4200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作者:宅少

来源:宅总有理 (ID:zmrben115)

图片

1949年12月,陕北清涧王家堡村,农妇马芝兰生下一个男婴。

男婴出生后,家里给起名叫“wei”。只是发音,没字。后来上学,才落到一个“卫”字上,添学名“王卫国”。许多年后,王卫国这三个字,已经消失在岁月中。人们更熟悉的,是他后来改的名字——路遥。

路遥是家中长子。七岁时,家里缺劳力。在村办小学读了几天书,他就被叫回家种地。路遥读了书,完全没心思种地,整天眼泪汪汪。这时,他大伯想从他爹手上要个孩子过去“顶门”。

按风俗,长子不能过继。但眼看路遥这么想读书,当爹的心软了。

唯一的办法,是把大儿子过继给他大伯,供他读书。

图片「路遥长大后,烟不离手」

路遥上村中小学后,成绩很好,每到学期末,还能拿奖。凭借出色的成绩,考进延川县城关小学。

可惜好景不长,小升初前夕,大伯说什么不让路遥读书了,命令他回家务农,过两年挑个媳妇,生个孩子,老老实实做农民。

路遥当时就急哭了。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回家务农,这辈子就完了。

图片

面对大伯的命令,路遥说,不上学可以,但必须参加考试。结果一考,考了个全县第二。尽管如此,大伯铁了心不让念。路遥就一路哭,跑到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面前,说干大啊,我考了全县第二啊,你得替我想办法啊。

在村里,别说全县第二,一个村能出一个学生去县城读书都不得了了。刘书记赶紧发动全村人捐粮食,让路遥换成钱交了学费。

这残酷的生命体验,让他有了更强韧的、往上攀爬的决心。

图片

没资源、没背景,那靠什么呢?只能靠知识。

3年后,路遥没有辜负乡亲的恩情,顺利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接下来读中专,可以拿国家补助,就再也不用问家里要钱了。

偏偏这时,命运又给他挖了个大坑。

“文革”开始,教育系统被砸烂。年轻的路遥在风潮中,被一腔热血冲昏头脑,参与了运动,还当上一个小头目。路遥受重用,被送到了地方革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

在学校受尽冷眼的他,以为自己要“翻身”了。

结果屁股还没坐热,一纸“上山下乡”的文件,又把他打发回了农村。

而更倒霉的事,还在后面。

图片

为离开乡村,路遥还在努力想办法。1969年,他想参军,本来在公社里申请很顺利。结果到县里,政审没过。一查,说他跟一桩“武斗命案”有关。

这下好了,不但断了参军路,整个人生前途,都蒙上了阴影。

此后,组织开始对路遥“秘密审查”。他被送到县百货公司再教育。没想到这一次再教育,又被路遥抓住机会,开了“眼界”。

在百货公司,他认识了一个叫林虹的姑娘,令路遥陷入痴迷。

路遥的形象、谈吐和品质,令林虹倾心。很快,两人便交往起来。恋情的甜蜜,让路遥变了个人。他爱上了林虹唱的《三套车》,喜欢穿一身红色。一篇诗歌发表时,他甚至想用一个叫“缨依红”的笔名。

1970年,国家在知青中招工,路遥得到名额,甘愿放弃,给了林虹。

大家劝他留个心眼,路遥的回复是:

“为她我死都愿意,一个名额算啥?”

图片

结果没多久,“武斗案”调查找上门来。他每天活得战战兢兢,被组织要求停职反省。就在这时,林虹写了封绝交信给他。一方面前途暗淡,一方面恋情受挫,命运一下子给了路遥双重打击,一脚把他踹进了泥潭。

这一脚,路遥差点没挨住。

此后,他反而变得更坚强了。某日乡亲串门,看到他穿着白衣扎着白腰带,问他这是闹哪出。路遥说,我在为我自己“戴孝”:

“过去的我,已经死了,我要成为一个新的我。”

那个叫王卫国的青年,从此消失在了岁月里。

一个叫路遥的新青年,从文学的泥土中爬了起来。

图片

路遥迷上文学,得感谢一个叫曹谷溪的诗人。在曹的影响下,路遥疯狂迷上了诗歌,读了很多经典。

不久,他就写出了《我老汉走着就想跑》,被曹推荐到《延安通讯》发表。随后,又发了《车过南京桥》和《塞上柳》。就是发《车》时,为表达对林虹的爱,路遥想用那个绕口的笔名。结果编辑说,笔名需要好记、好念。

路遥大笔一挥,说那叫“路遥”吧!

失恋后,路遥废寝忘食地阅读、写作。一系列诗歌、散文的发表,让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他的作品,给延川县带来了声誉,也让“路遥”这个名字,响彻延川。

文学,突然成了路遥在绝路中的一缕光。

这也是为何1973年高校复招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中文系。考试成绩下来,他的数理虽然一塌糊涂,文科却十分突出,县里便大力推荐。

然而政审阶段,因为“武斗案”阴云不散,好几所高校都不收。最后,还是县委书记亲自出马,打保票路遥没问题,他才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图片「路遥和另一个文学青年」

到了大学,路遥开始充分规划文学生涯,大量阅读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时他想清楚了,不但要当作家,还要当大作家,名作家。

他在《陕西文艺》实习,抽着劣质烟、吃着馒头咸菜,如饥似渴地读书,夜以继日地练笔。从此养成了熬夜、晚起的生活习惯。

1978年,时代转折,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陕西有两个作家获奖。

其中一个,是写《满月儿》的贾平凹。

这件事,对路遥触动很大。他当时零星发了不少东西,还没有一篇能在整个文坛叫得响。好强的路遥,很不甘心,随即针对当时风行的“伤痕文学”,调整创作方向,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稿子出来,好几个杂志社退稿。这时,陈忠实又靠《信任》拿了一个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路遥心更慌了。但就在发表屡屡不顺的时候,《当代》杂志突然写信给他,说稿子看了,很好,你来北京改稿吧。

这一年,小说不但上了《当代》头条,还拿了一个全国中篇小说奖。

文坛,从此有了他的位置。

图片

获奖后,路遥并未就此自满。

1983年,路遥想写一本真正的、影响深远的大书。

这本书,将是一部从1975年到1985年的社会变迁史。这十年,是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充满重大历史事件,它们互为因果、环环相扣。路遥希望用艺术的眼光去记录他们,记下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下笔前,路遥预估了体量。全书共三部、六卷、一百万字,分别取名《黄土》、《黑金》、《大城市》,小说名为《走向大世界》。

图片「采访矿工的路遥」

12月,路遥按时完成初稿。春节稍作休息,又开始修订抄写,高强度的修改,又持续三个月。定稿后,他打算把小说名改为《普通人的道路》。打电话跟一位编辑商量时,编辑说:

“你觉得叫《平凡的世界》如何?”

路遥当即两眼放光,说这个名字好!

图片

这年夏天,《当代》的青年编辑周昌义来陕西组稿,省作协就把《平凡》第一部推了上去。然而审稿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多年后,周昌义回忆说:

“读着读着就没兴致,感觉啰嗦、慢,没有悬念和意外,实在很难往下看......”

最后,《当代》以积压稿件太多,婉拒路遥。不久,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听说路遥出新作,要去看了三分之一,直接把稿子退给路遥,理由是:

“这书不行,不适应潮流,太老一套了。”

先后两次退稿,对怀揣着雄心的路遥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打击。

最后,稿子几经辗转,托关系到了《花城》杂志。《花城》同意刊发。同时,错过贾平凹《浮躁》的中国文联出版社听说路遥有新作,主动找上门来,决定出版试试看。就这样,《平凡》第一部,磕磕绊绊地才发表了。

图片

但路遥坚信自己是对的。

他觉得这样一部社会变迁史,只能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来写。于是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到第二部分的创作中。

图片

长期熬夜,让他身体每况愈下。他完全没意识到,长期损耗,已经让脏器亮起了警钟。

就在完稿期间,路遥一口血喷在了稿纸上。

而这时,评论界对《平凡》的风评,又给了他沉重一击。

在《花城》和《小说评论》发起的座谈会上,许多权威评论家出席,对路遥这部作品的评价,一边倒地都不怎么高。有人甚至直白道:

“完全不能相信这种东西是写《人生》的作家写出来的。”

路遥希望《平凡》第二部分能继续在《花城》刊发,可编辑部内部意见分歧,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打击接二连三地袭来。

图片

写第三部前,路遥曾去西德访问。正好在北京,遇到了一个叫叶咏梅的故交。两人叙旧时,问路遥最近写什么。路遥提到了《平凡》。恰好当时,叶咏梅在央广广播的“长篇连播”节目任职。把稿子拿来一看,觉得这正适合改编。很快,节目提上议程。

节目录制时,路遥正奔命写第三部。他曾撰文说,长篇作品,越到后面,打击力量越大,这就要求精力更旺盛,体力更充沛,精神更沸腾,你得挣着命、吐着血往上拉,必须付出加倍的力量。写到后面,他是舍生忘死:

“如果我不这么写,《平凡的世界》根本完成不了。”

写完后,本应该先休息。因为光写初稿,就耗尽了他全部的心力。

可1988年3月,《平凡的世界》已经通过广播,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了无数青年人追更的“广播剧”。对路遥病情一无所知的叶咏梅,希望路遥能在6月就把第三部拿出来,这样才赶得上录制。

1988年5月25日,路遥拖着一身病躯,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最后一个字落定时,路遥猛然站起来,把手上的圆珠笔扔出了窗外。

这本他酝酿了多年的“大书”,终于完成了。

图片

1988年,在电视剧还很新鲜的年代,听广播,才是娱乐项目里顶流。“长篇连播”这样的节目,则是顶流中的顶流。就在那一年,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矿场到单位、军队,每天中午12点半,大家都等着收听《平凡的的世界》,都在为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的命运揪心。

很快,广播带动书的销量。书一下子卖到了几十万册。

然而,在销量捷报频传,在广袤大地上无数青年被《平凡的世界》所吸引时,路遥的身体,来到了危险的边缘……

图片「路遥拍照总是若有所思」

1991年,对路遥而言,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喜的是,在茅盾文学奖评奖中,本来他不抱任何希望的《平凡的世界》,以第二高的票数摘奖。这部被不断否定的作品,最后还是被给予了创作上的肯定。

而悲的是,他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

图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路遥最后的时光,充满了痛苦和不甘。

人生最后那段病床时光,朋友来探望时,路遥说不甘心。拿了茅盾文学奖后,他曾发誓还要拿国际大奖,可这时,他再也拿不起一支笔。

图片「病榻上的路遥」

是年11月17日,在不甘和痛苦中,走完了43年的人生。

路遥一定没想到,他走后,《平凡的世界》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图片

30年来,《平凡的世界》长盛不衰。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几乎还没有哪个纯文学作家的书,这么不断受欢迎地卖下去。稍微能与之一战的,大概也只有靠《活着》活着的余华了。

而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励志。

图片

书里面,写的是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爱恨、绝望、奋起,这很容易让千千万的普通读者代入自己,激发他们的斗志和精神追求。

图片

43年,很短。但路遥用这43年的时间,把自己的人生,锤炼成了一部更值得阅读的作品。激励一代又一代和他一样曾胸怀志向、不甘沉沦的人。

在单纯的文学意义之外,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奖赏。

它让肉体早已不在的路遥,灵魂中不屈的意志,永葆青春。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
[2]《回望路遥》,三联生活周刊
[3]《路遥最后的时光》,魏兰娉
[4]《路遥身后20年》,南方人物周刊
[5]《平凡之路与不平凡的力量》,邵燕君
[6]《路遥传》,厚夫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55677.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