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江河一样处在下游,使天下百川交汇在这里,处于天下最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胜于雄强,这是因为它善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谦卑地对待小国,就能让小国信服;小国谦卑地对待大国,就能依附于大国。因此,有的以谦卑获得信任,有的以谦卑获得依附。大国无非是想兼并小国,小国无非是想得到大国的庇护,双方都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关键是大国要谦卑处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可以庇护万物,善良的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经常用它护身。遵道而言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遵道而行可以得到别人的敬仰。那些不善的人,又怎能舍弃道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道”进献给他们。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道呢?还不是因为有求可以得,有罪可以得到宽恕吗?所以,道才被天下人重视。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当做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图大功,才能取得大功。那些轻易许下诺言的,一定会缺乏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始终没有困难。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无欲,不贵难得之货。学无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护,没有出现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攻破,微小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尚未发生前就处理妥当,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好准备。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泥土堆积而来;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失败,把持就会失去。圣人不妄自作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追求众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财货;学习众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使万物遵循自然规律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人机巧,而是教人淳朴。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就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国家必然会遭受危害;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祉。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形成了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一起复归到真朴,从而极大地顺应自然。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位于民众之上,一定要用言辞表示谦卑;想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后面。所以,圣人虽然身处上位,而人们感觉不到压力;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未感到受伤害。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厌恶他。因为他不与任何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都说“道”很大,和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像。正因为它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某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它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我认为,有三件法宝是应当永久保持的: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产生勇气;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领。如果舍弃慈爱而追求勇敢;舍弃俭啬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争先,就只有死路一条!慈爱,用于战争就能胜利,用来防守就能巩固,天要救助他,就用慈爱来保护他。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用兵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力量,是自古以来最高的法则。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文

兵家曾说:“我不敢主动进犯,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被动防御;不敢前进一步,宁愿退后一尺。”这就是虽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挥臂却像无臂可举一样;虽临敌却像无敌可攻一样;虽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握执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悯的一方能取胜。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推行。言论有宗旨,行为有原则,也就是遵循大道。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常常穿着粗布麻衣,怀里揣着美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很糟糕的。正因为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才没有缺点。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将缺点当做缺点,所以才没有缺点。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们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可怕的祸乱随之而来。不要让人民无法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因此圣人总是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却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追求“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妄为,不得善终;勇于守柔,能保全自己。这两种做法,一种有利,一种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又知道是什么原因呢?即使是圣人也搞不清楚。天道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却善于回应;不召唤却自动到来;坦坦荡荡而运筹于帷幄之中。天道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看似漏洞百出,其实密不透风。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用死来吓唬他们有什么用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将做坏事的人抓起来杀掉,谁还敢做坏事?通常由掌管生死的天道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天道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征收赋税过多,所以才陷于饥荒。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政令繁苛、胡作非为,所以才难以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过于奢靡,以致于民不聊生,所以人民觉得死亡不算什么。不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比那些注重生活享受的人高明多了。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反而不能取胜,树木高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道,不就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的过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的不足就把它补充一些。天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而人道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之人才可以做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只是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以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任何东西能胜过水,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去实行。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这是正理,听起来却像是反话。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深仇大恨即使和解了,必然还会残留余怨,这岂是好的方法?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强迫别人偿还。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却永远帮助那些善良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很小,百姓不多,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和车辆,却没有乘坐的必要;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的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互相听得见,人民到老死也不与邻国的人相互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没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事不与别人争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71002.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22)
上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下午3:52
下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下午3:5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