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字的奇怪的字——渋

像艺术字的奇怪的字——渋

读音sè(读音:色)

《集韵》《正韵》解释说:“色入切,并音濇。与歰同。或作瀒、澁。字原作刃下止。”

《说文解字》曰:“不滑也,从四止。”

含义:古同“涩(繁体:澀)”。

⒈ 不光滑,不滑溜。

⒉ 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

⒊ 文字难读难懂,不流畅。

“渋”字也是日本新字体,“澁”的日语简化汉字,将取代变为四点。见《日本常用字表》。很多翻译中错误的翻译为“涉”是对汉字演变的不了解造成的。

日本有一种扇子叫“渋団扇”,是涂有柿漆(柿核液)的红褐色团扇或茶色团扇。

“渋”字也是日本地名用字,渋谷是东京都23个区之一

“渋”字也是日本人名常用字,因为“渋谷”是日本姓氏。如有位健美运动员叫“渋谷美穂”、演员“渋谷由里”等。

关于“涩”字演变:

“歮”是“澁”的本字;“歰”是“歮”的异体字;而“歰”又是“澀”(涩)的本字。

“歮”字由三个叠在一起的“止”字组成,“止”表示停而不行,“歮”表示艰于前行。

“歮”字异体字的字形是由朝下的“止”(脚)和朝上的“止”组成,表示双脚方向相反相对,无法迈开双脚行进。(或者说是“步”字改变字形,“步”的篆文字形显示双脚对称、方向相同,表示交替左右脚行进。)

《康熙字典》解释:“歰本字”。

《六书正讹》解释:“两足相距不行也。从两止上下,会意。”

也有异体字重复写两次反“止”,强调无法行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反“止”写成“刃”。整体写成“歰”

当“歰”的本义消失后,楷书异体字加“水”(对双脚有吸附力的淤泥)另造“澀”代替,表示脚陷淤泥,被泥浆吸附,无法移动步行。

《康熙字典》中对“澀”字还有另外两种解释:①又墙叠石作水文为澀浪。《温暖庭筠诗》:“澀浪浮琼砌。”②又竹名。《范成大·桂海草木志》澀竹,肤粗澀如砂纸。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涩”,篆文在“歰”字基础上加“口”,表示口舌酸涩。篆文异体字在“歰”字基础上加“心”,表示情感酸涩。古籍多以“澀”代替“歮”、“澁”、“歰”、(口歰)和(忄歰)。汉语中“澀”与“滑”都表示难于行进的湿地路况,“澀”表示脚下淤泥深厚、对脚板的吸附力强,使人难以拔腿迈步;“滑”表示脚下泥浆减小了路面的摩擦力,使人站不稳脚跟,难以控制步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89045.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下午5:14
下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下午5: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