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似乎修行人都应该是淡泊名利的,甚至连赚钱都是可耻的,其实这是对修行人及金钱关系的一个误解。
那么修行人到底该不该淡泊名利,首先修行人也是人,是人就需要吃饭生活,就按佛教的出家人来说,他们有一个词叫做供养,当时释迦摩尼到处布道讲法,就有很多比丘随之闻法 ,大家都是白天闻法,到了中午就一起去乞食讨饭化缘,毕竟人活着还是要穿衣吃饭,需要接受在家人的布施、也就是供养,佛教认为帮助他人修行就是助人成就,能这样去布施也就是功德,所以信众都愿意去供养这些僧人。后来佛教传入中国虽然入乡随俗,中国的僧人也会适当的耕种自给自足,但是信众供养的传统依然保留。有了这个供养的前提,佛教自然可以正大光明的收钱了,而且信众给的供养都是要安心接受的,因为这也是成全他人的功德。
再说道教的出家人也就是道士,这里要区别道教不等于道家,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根本发展出来的一种宗教,道教的祖师爷或许是忘了要给普通人一条便捷积累功德的机会,就没有供养修道人这一说,所以世人就会供养佛教出家人,却没有人会去供养道士,所以道教修道人要在修道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赚钱生活,那么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就成了道士们的主要收入,所以修道之人学会一些道法,不仅是助益自己修行,也以便自我谋生,道士不能接受供养只能靠解决世人的问题获得经济来源,但是只要与金钱扯上关系,各种污名就诞生了,真正修习道法的道士,也容易遭受污名化,这就是一般人对道士观感不佳的原因。尽管道家思想有着很高的哲学和现实意义,但是人们却只是日用而不知,所以这也就是大多数修道人比较清贫的原因。
修行是需要一定的金钱支持的,供养僧人是一种历史传统了,现在比较通用的就是金钱供养比较直接,也可以物品供养,比如买好的大米、白面、食用油、药品等。
道士不能接受供养是遵守道教戒律,规定:“不得取人一分钱以上的财物,不得多积财物不思散施,不得有盈余衣物不散穷人。”通俗的说,道士无功不受禄,除了不能拿别人的,若有多余的还不能留,要散出去救济穷苦人,如香火钱及帮人行科仪的收入,有多余也是散于穷苦人家或者兴办道务之需。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