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禁书:苏联作家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长篇小说,雷巴科夫花了二十年写成的一部作品。苏联大型文学期刊《新世界》与《十月》分别于 1966年、1978年刊登过关于这部长篇小说即将问世的预告。然而,两次小说都未能发表。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曾读过这部作品的手稿。但它与苏联读者公开见面却还是 1987 年的事情。苏联大型文学期刊《各民族友谊》于1987年首次连载《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各种刊物的记者都采访小说的作者,小说成了开禁作品中的畅销书。

国禁书:苏联作家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

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雷巴科夫亲身体验的自传性作品。作家在这里真实地描写了三十年代里生长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一些年轻人的生活与命运——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空前热情和巨大悲剧的岁月里,莫斯科市中心阿尔巴特街第 51 号公寓一群年轻人的悲欢离合,描写了主人公,就读于工程学院的共青团领导干部萨沙·潘克拉托夫横遭诬陷,受尽折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悲惨经过,同时多角度多侧面地塑造了斯大林的形象,揭示了这位有很大功绩又有严重错误的领导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与领导集团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市中心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早在十九世纪初,大诗人普希金就曾经光顾过街头至今仍在营业的“布拉格饭店”。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俄国象征派文学运动主将之一,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理论家与美学家别雷及其诗友们栖居地与活动中心。十月革命前,阿尔巴特街一直是贵族聚居之地。革命后,相当多的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取昔日贵族地位而代之,住在这条街区。生长在这条街区的孩子们对苏联社会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有着特别敏锐的感受。六十年代里,行吟诗人阿库扎瓦创作过一组关于阿尔巴特街的诗,经过他本人伴着吉他的吟唱,曾风靡莫斯科的知识界,表达了一代人的忧伤。这样,阿尔巴特街在苏联作家与读者的心目中,本身即是一个引发人们万千思绪的象征,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在雷巴科夫的笔下已经成为一个内涵特定的文化代码。

国禁书:苏联作家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

从这本小说里读者能得到什么呢?首先是阿尔巴特街的画面。这是莫斯科的一条大街,它在二十到三十年代曾成为创造新的传奇的地方:命运之神召唤着第一批社会主义的孩子,那些钢铁般的孩子,让他们承受了一场战争。小说展示了这一代人的心理,他们的根基,他们心中的天堂和地狱。于是,三十年代里大学年代的年轻人的生活,萨沙这样的阿尔巴特街 的孩子的生活,展现在当代读者的面前。但在萨沙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情节上的精心创造,而是不久前时代的真实-—那个既取得伟大成就又发生令人痛心的损失的时代的真实,那个既准备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也酿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的时代的真实。这个真实在人们心中呻吟着。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瓦丽娜、尼娜、尤拉·沙罗克等等——的命运际遇,他们选择的生活道路,他们的性格与之相冲突的环境,所有这些都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风风雨雨的时代的氛围。萨沙陷入冲突之中,他被学院开除,后来又遭逮捕,这一切溅起了一层层波纹,这波浪的圈子不断扩大,社会各阶层的人也一个跟着一个地出现在正向四周扩散的波澜之中。萨沙已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波浪的圈子却仍在扩展。

然而,这仅仅是作品情节的第一层面。小说情节的第二层面即是反对当时苏联最高领导层心态的艺术展现。这一层面的描写集中地表现了雷巴科夫对斯大林形象的塑造。对于这一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许多作家几乎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基调-因为这个人物从时代吸收了那么多的东西,从周围把那么多好的与不好的东西集中到自己身上,普通人难以看见这样的人物是怎样地、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越过作为他们行动的内在需要的临界线。在向这一极其复杂的历史真实“回归”时,会写出多少愚蠢的和投机性的东西啊!会有多少奴隶性的颂扬,又会有多少报复性的愤怒--也是奴隶性的!在这种回忆中,很容易感情用事,而难以达到莎士比亚式的真实。雷巴科夫对斯大林形象的塑造是否达到这种真实,也将受到历史的检验。

国禁书:苏联作家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描绘的是一幅规模宏大的历史社会画面,是对历史地图上的“空白点”的研究,被认为是一部容量很大的“研究性小说”。作家研究的课题是时代。一个相当短的时期——1932年至1934年。作家通过人物的心态、性格、命运中的波澜展示出时代的画面、时代的实质、时代的色彩,主要角色的性格刻画十分明晰而可信。作家在作品中不去充当审判官的角色,他既不替谁辩护,也不去指控谁,他不想证明什么,他唯一的目的是说真话。有时让人觉得他好象是在讲自己的经历。整部小说在结构上渊源于十九世纪俄罗斯小说的传统手法,没有现代派的花招,没有修辞学的炫耀,语言十分朴素,但情节引人入胜,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要写出历史的真实的渴望,要填补历史的“空白点”的激情。小说的主要思想-要这样来生活,使历史同道德联系起来。作家的意图是把他那一代人的悲剧性的经验教训传授给今天的这一代和下一代人,以使社会的发展不受到因历史“空白点”而产生的痛苦意识的阻碍。在作家雷巴,,科夫看来,最可怕的是道德上的损失。当人的生命贬值时,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就丧失了,道德标准消失了,心理气氛也改变了。也正是由于小说文本所拥有的痛苦的历史真实的信息,因而能吸引着无数读者倾心阅读,并由此引起思索和争论。

声明:图文资料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84404.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3年9月14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