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薰衣草之雾第一号赏析(薰衣草之雾传达着什么意图)

世界名画薰衣草之雾第一号赏析(薰衣草之雾传达着什么意图)

杰克森•波洛克
布面油画
1950年
221cm×300cm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当第一眼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怎样评价它呢?想知道它画的是什么、传达着什么意图、又是如何画出来的吗?在有些人眼里,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但也有人认为它根本一无是处。但不管怎样,这都是谈论现代艺术时绕不过去的一件作品,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新的时代。

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年—1956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出生时大脑受了点伤,这使他在生活里显得多少有些迟钝和倔犟,但可能也是由于这一点,他做事情更愿意从本能出发,不受约束。有一次,他从朋友的转述中得知了超现实主义者“自动创作”的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构思、没有预先的设想、没有理性的干预,不去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只是让心底的意象自然流露于笔端,他们认为这样表达出来的世界和情感才是最真实的。这让波洛克很是着迷,并且急不可耐地进行尝试。

他的做法是,合着神秘的韵律、节奏,挥动画笔,将直接从罐子里倒出的颜料滴洒在画布上。为了创作时更自由、方便,他把画布从画架上摘下来,铺在地上,由于尺寸都相当大,人置身于其中,不像是用笔在画画,倒像是用身体在画。因此,人们也把他创造的这种作画方式称作“行动绘画”。他说:“在地板上,我更自在,觉得自己更贴近画面,更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可以绕着画走,先从四边入手,然后逐渐接近中心,名副其实地站在画里面。”有人认为波洛克的画风也受到了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沙画”的影响。二者的方式很接近,“沙画”是一种 用于宗教仪式目的的绘画,它让染色的沙从指缝中间漏到地上,创造出寿命很短的宗教图像。而波洛克也使绘画的过程变得像某种祭礼中的舞蹈,要么坐在一边观望,一句话都不说,要么忘掉自我般迷狂地投入其中,挥舞着、蹦跳着,让颜料甩落在画面上的瞬间形成优美的弧线,让一幅画的形式找到独立的生命。

《薰衣草之雾:第一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它长达3米,人们只能以“巨大的”来形容它。画中布满滴淌在一起的线条和颜色,如丝如缕,铺满整幅绘画。这被誉为是1911年立体主义出现以来最引人瞩目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画面没有空间透视,但又不完全是平面的。波洛克创造了一种如网一样暧昧的空间,大部分的笔触漂浮在画面的后方,漂浮在被有意填满的、不存在透视关系的空间之中。然而,仍然有一些笔道跃出前来,使近景与后景相互渗透,在人的视觉当中跳来跳去,同时又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起一种说不出的秩序,淡紫色、银色、白色、灰绿色……真的弥散在雾里。

有趣的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还嫌画笔滴洒颜料不过瘾,干脆情不自禁地将手蘸上颜色,按在画面的右上角,像旧石器时代的岩洞艺术家那样留下自己的手印。“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只要我与画面脱离接触,其结果就会一团糟。反之,就有纯粹的和谐,融洽自然,画也就完美地出来了。”或许,波洛克这样做,就是有意无意地体现出他与画面的亲近状态吧。

波洛克这种独特手法造成的画面,在一开始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普遍愤怒,不过,这些对波洛克本人来说似乎倒没什么,他对公众的看法 多半不予理睬,继续画他的画。他认为,抽象绘画应该是一种享受,就像音乐一样——不久,你会喜欢它或者讨厌它,但这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我喜欢这画,而不喜欢那画,但总得给人一个机会去感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7285.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上午10:41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